考100分,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但有時候卻是一個魔咒。
前些天,四年級的兒子跟我說:“我發現三年級以後考100分越來越難了,我這個學期,還沒考過一次100分呢。”
我沒多想就順勢鼓勵他:“如果你想考個100分,就努力試試看,說不定真能實現呢。”
兒子平時英語成績比較差,他把目標放在英語上。
第一次,英語測驗92分,“媽媽,這次英語90分以上,還不錯”;
第二次,英語測驗96分,“媽媽,我又比上次進步了一點”;
第三次,英語測驗98分,“媽媽,離我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第四次,英語測驗前,兒子格外緊張:“媽媽,我努力了,也考不了100分怎麼辦?”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孩子這些天睡覺前總跟我念叨:
媽媽,我害怕明天考不好。
孩子學習進步,考100分自然是好事,
但很明顯,分數已經變成孩子很大的負擔。
當孩子說“我努力了,但怕考不了100分”時,
他想說什麼……
面對學習成績,孩子只是直觀感受到了一種壓力,
因為受年齡和生理發展的限制,孩子通常很難表達清楚:這種壓力究竟是什麼?
在孩子說出他的擔心,孩子的言外之意,和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
1.考100分太難了,不能錯一道題,可我要是馬虎了,審錯題了怎麼辦?
考90多分時,我還有犯錯的餘地,但考100分,不能出一點錯,壓力太大了,我可能做不到。
2.考100分給我了很大的壓力,我又擔心媽媽說我笨,我該怎麼辦?
孩子沒有方法化解自己的壓力,又擔心媽媽批評說自己笨,“誰能幫幫我……”
3.我知道媽媽希望我考高分,但我考不到怎麼辦?
我不想讓媽媽失望,但我拼了全力,也做不到怎麼辦,我是不是永遠也考不了100分了。
這件事後,我跟兒子解釋:
“沒關係,媽媽知道你最近一直很努力,這就足夠了,你考多少分,媽媽都一樣愛你。
有的時候過分在意分數,反而不容易達到理想值,
就像你小時候玩沙子,手裡握著一把沙子,你越使勁想抓住沙子反而漏得越快。”
心理學上,有一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動機強度與效率的關係呈一條倒U型曲線,
過高或過低的成就動機,會產生阻礙作用,那些中等強度的動機才能獲取最高效率。
也就是說,要求自己一定得100分,或者對自己的成績毫無要求,都不利於孩子最終考出一個好成績。
“這件事我努力做了,就會有進步”和“這件事我要努力做,要考100分才行”的壓力截然不同,
一旦分數成孩子心裡的唯一稻草,壓力會呈幾何級增長,
這種壓力和心裡的強烈恐懼,甚至會毀了孩子對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太看重分數的後坐力還在於:
孩子把過多的身體能量消耗到對考不好的恐懼上,反而難以全身心投入學習,
這也是對分數抓得越緊,反而越容易考不好的真正原因。
面對分數,我們缺少一種“柔弱教育”
到了小學高年級,因為面臨著升學壓力,同學之間談論較多,孩子對分數也更看重了。
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無論是哪種情況,家長也都會努力讓孩子維繫一種“成績好”的狀態:
比如,不讓孩子玩遊戲、看閒書,怕耽誤了功課;不讓孩子週六日到處玩,而是抓緊時間上補習班;適當停掉一些孩子的興趣班,等考好了再畫畫、唱歌……
孩子能感受到這種變化,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會在心裡默默責怪自己、埋怨自己,會主動對自己提要求。
我透過這件事反思:在學習成績上,我們都願意給孩子一種“強者教育”,
當孩子做錯了什麼事,急於要求孩子去糾正他們的錯誤;
當孩子考不好,總會鼓勵孩子,下一次再努力些,一定能考好。
但我們迴避了一個問題:在我弱小的時候,我總是做錯事情的時候,我該怎麼面對?
成年人的強者教育,其實把那個弱小的孩子給消滅了。
把錯誤給消滅了,他就不能犯錯,把壞成績消滅了,孩子只能考好成績。
我們其實缺少給孩子一種“柔弱教育”。
事實上,童年是我們人生中一段非常特殊的時期,兒童相對於成年人,無論是力量、心智或者心理狀態都相距甚遠,
他們沒有成人那種強有力的掌控環境的能力,在面對外部世界時,他們總是顯得很“弱小”、很“脆弱”,
當孩子考不到好成績時,父母要做的恰恰是接住孩子的“脆弱”——
一方面幫助他們分析出錯的原因,或者是粗心,或者是不懂,是前者以後細心一點就好了,是後者,把相關知識弄懂就好了;
另一方面安慰孩子,可以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錯了,你考多少分,我都可以接受。
看到過一篇介紹芬蘭教育的文章,
芬蘭老師在課堂上會拿出三份題目,讓孩子自己去選擇。當孩子輕鬆地完成了一份簡單的之後,還可以自己去選擇難度更高一些的。
也就是說,透過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檢測,來真實地瞭解孩子的水平。從而,針對每個孩子的情況,進行分組的學習,佈置不同的任務。
最後的目的,就是幫助每個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不斷提高。
比起考試分數,這一點顯然更重要。
高分不“捧”,低分不“摔”
那次兒子特別緊張自己考不到100分時,我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覺得自己能考多少分?
他說:“90分”,
我跟他說,正常情況下你的預期是90分,最終考到95分或者85分都是合理的,
結果那次英語測驗,他考了92分,我又跟他說比預期多了2分,已經不錯了!
雖然他還是有點不高興,但起碼不那麼糾結了。
從那以後孩子跟我說他的考試成績,我都會問他:
你對這個分數滿意嗎?你覺得哪三樣做得特別好,哪一樣做得差一些?
孩子會更認同自己的努力,同時發現學習中仍然存在的問題。
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他這段時間學習情況的真實反應,但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學習狀態。
讓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本身,而不是分數,孩子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向上的動力。
分數是捨本逐末的末,學習的本,才是最重要的。
凡是立於本的,沒有不成功的,凡是逐於末的,孩子可能在恐懼和壓力之下,達到某個成績,但是由恐懼和壓力驅動的,孩子揹著一個大大的負擔在前行,會非常辛苦。
更重要的絕對不是孩子的分數,而是孩子對於學習的感覺,對於學習的信心,對於學習的專注。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理查德・墨菲博士,與德國經濟研究所費利克斯·溫哈特曾博士為了研究成績排名對於孩子的影響,曾經進行過一項研究。
研究小組追蹤了英國公立學校小學畢業年級到中學畢業年級,共計225萬名學生的資料。
研究有一條重要的發現,學習的自信對於孩子的影響才是最為深遠。
2016年河南省語文高考作文,是一組改編漫畫:
第一幅漫畫,一個男孩得了100分被親了一口,另一個男孩得了55分,捱了一巴掌;
而第二幅漫畫中,原來得了100分的男孩考了98分,竟捱了一巴掌;另一個之前考了55分的男孩卻被親了一口。
很諷刺的一幅畫面。
比起這幅畫面,我更認同高分不“捧”,低分不“摔”,
優秀的父母都會明白,分數絕不能衡量孩子的全部能力,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自己的節奏裡,愉快地、主動地、努力地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更自信地面對學習,才是父母真正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