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存在科幻場景中的機器人早已走下神壇,從鍵盤時代到觸屏時代,再到如今的AI智慧互動,AI人機互動產物,能聽、能懂、能做的智慧機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應用的場景中。格物斯坦表示:在國內教育領域,該行業更是機遇與矛盾共存——在遍地開花的教育機器人中,智慧耗材+智慧硬體+內容平臺”完美融合,成為行業和企業的方向的明智選擇。
時代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以形成豐富而獨特的綜合素質。這一綜合素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創新素質,而培養學生創新素質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機器人教育是資訊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滲透性、前瞻未來性、創新實踐性的學科,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教育資源。
近年來,機器人教育已經走進中小學校,已有不少中小學甚至高校提前與機器人有了親密接觸。開發機器人的教育功能、發掘智慧機器人的教育價值,對推進教育創新,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提高中小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在一些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機器人學科教育對高科技社會的作用和影響,早已在資訊科技課與課外科技活動開設了有關機器人的課程內容。
技術融合了機械原理、電子感測器、計算機軟硬體及人工智慧等眾多先進技術,為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承載著新的使命。機器人教育在教學中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讓學生了解機器人的發展和應用現狀,理解機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為進一步學習機器人技術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正如同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一樣,智慧產品也正在成為我們生活和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成員,它的出現不僅會影響教學的形式,而且教學的內容也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如果我們回顧計算的普及過程,我們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發展迅速的過程,如果我們沒有充分的準備,我們就會落後於這一發展的時代。
機器人教育,經歷了探索以及與國際交流的過程。這種開放過程有利於它的健康發展,國際比賽讓老師有了與國際同行交流的機會和更高的視角,透過交流,可以借鑑和反思,使得我們的教育與國際同步發展,這種交流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機器人活動的改變。
這些內容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涉及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能力,是對自己能力的感知、也是對學習模式的培養、無論活動還是比賽,在設計上會要求學生有表達、展示、協作和分析決策等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會得到訓練和提高。
綜上所述,由於物質條件有限,機器人教育的普及在我國的教育大部分停留在書本上,或者相對條件好點的地方有電腦,有實踐教室,造成這樣的局面並不是因為目前的教育就是最優質最好的,而是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條件目前能做到這種程度。其他很多地方是需要完善並一起變革創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