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中,家長們雞血正酣。
最近有學員和我們吐槽:夜裡常常陷入自我分裂的焦慮裡無法自拔,具體症狀為:白天瘋狂找雞娃雞飼料,猛投餵一番後,晚上看著娃疲憊睡著的小臉蛋,內心後悔不已,留下兩行老淚。
問道明天是否還雞娃,畫風又一陣突變,老母親眼神堅定地表示“雞血一定要的,不讀書的人生該有多慘,ta以後會知道我的用心良苦”。
中國老師家長普遍有個共識:如果你想在中國的高考體系裡混下去,你就得雞娃。這是主流。
主流究竟是什麼樣?在北京、上海,“雞娃”父母們動靜大,調門兒高,江浙人講究悶聲發大財,不露富,“雞娃”也低調。上課外班的這些事,家長們在微信群裡是不講的。但種種事實顯示,“搶跑”是全方位的,且是預設的規則。一年級寒假,一個小男生給大家做新年賀詞,把3000餘字的《少年中國說》“從第一個字背到最後一個字”。
“佛系”育兒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孩子擇校就是一場大型戰爭片:諜影重重—槍林彈雨—突出重圍—曙光乍現—天亮了。孩子是明星,家長是經紀人,帶著孩子輾轉於各個培訓機構及考場,就像明星趕通告。一場戰役下來,塵埃落定,人困馬乏。
我們能感受到孩子正在失去他們的童年,而另一方面家長也在這個越來越沒辦法控制的世界,變得越發焦慮。
我們希望在把童年還給孩子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家長快樂起來。
關鍵來了,讓我們閉上眼睛試想:假如你娃裸奔著上小學了,牛蛙們英文哈利波特了,你娃啥也不會;牛蛙們乘除法了,你娃啥也不會;牛蛙們奮筆疾書了,你娃,“咦?筆?”。
面對此情此景,你能不能快樂起來?
答案是血淋淋的不!能!
那還猶豫什麼?!快樂得雞娃去!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快樂雞娃”。
反雞娃槓精有三板斧:
“天天雞娃,娃不快樂!”
what?!你看他大嘴張的哈哈哈的,哪看出來他不快樂了?
“他內心不快樂!”
what?!內心都被你的鐳射眼看穿了?要不咱問問他自己?
“你問他,他當然會說自己快樂,他根本不懂什麼叫快樂,總之他是不快樂!”
這都什麼年代了,21世紀新式雞娃瞭解一下。天天陪著讀各種各樣有趣的中英繪本,看了還想看,讀了還要讀,這叫不快樂?!鼓搗出花樣百出的教具,玩著培養數感,這叫不快樂?!看著動畫片,學著小古詩,這叫不快樂?!出去抓蟲前,先了解一下蟲子的前世今生,這就不快樂了?!
在此,又不得不誇獎一下21世紀新式雞飼料,為了能出圈,都鉚著勁兒的越做越系統,越做越有趣。
這中間有一個逃不開的點,叫焦慮。
雞娃等於焦慮麼?當然不是。
想雞娃,但不知道怎麼雞,會焦慮;想雞娃,不知道怎麼雞,又懶得去研究,會焦慮;想雞娃,不知道怎麼雞,懶得研究,又總忍不住看人家牛蛙,必須會焦慮。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緩解雞娃焦慮、風靡全球家長圈的好書:
耶魯大學、西北大學兩位經濟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和馬賽厄斯·德普克所著的《愛,金錢和孩子》。它之所以火爆的原因在於:
全篇用“硬核”經濟學解釋教育行為,實在難得。比一般經濟學著作好讀。有經濟學理論和資料,但也有感性的自身經歷,還貼心地幫讀者總結每章內容,十分通俗易懂。比一般育兒書客觀。理性的經濟學家對各種型別的父母都表示理解,立場足夠客觀中立。來源:網路
看完這本書你就能大概知道: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有輕鬆的童年,如今瘋狂的家長卻帶著孩子輾轉各類活動,竭力敦促他們成功?
為什麼中美推娃正酣,而北歐諸國卻依然是歲月靜好?
越來越白熱化的雞娃大戰,什麼才是我們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