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人人都看重成績的時代,孩子越來越活在父母的期望裡,漸漸成為一個個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
彭老師之前接到過很多關於厭學逃課的學生案例,其中有一個孩子是升入初中之後,第一次月考成績不如意,加之小學班裡人少,學校也不是很好的學校,自己就是班裡的佼佼者,等到了初中,自己的成績不是很好,強大的心理落差導致這個孩子出現了厭學情緒,越討厭學習越不想學習,繼而引發逃課現象時有發生。
其實,父母只關注成績給孩子造成了無形的壓力,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學習的主體是孩子,父母強迫孩子去學習,實際上是把自己的角色套入了孩子的角色,由於自己之前的遺憾所以將自己的期望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等到孩子成績不是很理想,父母把一大部分責任推給孩子,孩子可能只是一次沒考好就被父母這麼對待,長此以往,自然就會滋生厭學情緒。
那麼,我們家長要怎麼辦才能解決孩子厭學的情況呢?彭老師在這裡列舉了幾點,供家長們參考。
第一、適當的學習監督,但是不過分注視
對孩子來說,監督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把握好監督的力度,孩子是主動地去為自己的學習做安排,最怕父母把孩子的學習全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嚴格要求孩子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
父母應該幫助引導孩子設立時間表,讓孩子提高自覺性,也充分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第二、堅持溫和而堅定的原則,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環境
孩子與父母的對話,和朋友的對話,和老師的對話,這些溝通的場景要足夠放鬆。創造良好的溝通環境,孩子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重要。
這需要父母做好榜樣,如果家長在家中的家庭氛圍很緊張,那想讓孩子說出心裡話就會更加困難。一個在愛包圍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在溝通和表達方面肯定不會太差,但如果孩子天生就是比較內向的性格也不用強求。性格內向不是病,只是性格的一種外在表現而已,父母應該接受並且找到正確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訴求。
家長的用心陪伴是教育上最好的養料,多聽聽孩子心裡的聲音吧,也許你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瞭解他們。
第三、幫助孩子尋找到學習的樂趣
關於學習,樂趣必然是少不了的,帶孩子接觸更多有趣新奇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並且告訴他們,想要找到問題的答案只能透過學習,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之後你就能親自解開關於這個世界的“謎題”。
明確的目標是強大內驅力的根源,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標,做出可行計劃,幫助監督他們一步步完成這些計劃,達成目標。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分析孩子為什麼“厭學”要從根本上找出原因,才能真的對症下藥,彭老師祝各位都能找到心中的方向,為之努力永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