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2000字
閱讀時長:約7分鐘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的首句,人天生是善良的,但在社會環境的壓迫之下,不斷地競爭當中,成年人也漸漸失去了本心,更何況是還沒有建立完整思想體系孩子呢?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善良,但在大環境之下,善良者容易被人欺負、欺詐、欺壓,我們又該如何在道德與環境因素之間抉擇呢?
小李是我的同事,為人心地善良,總是對人很友好相待,她的女兒也和他一樣。據說小李的女兒經常在學校為大家擺放桌椅,分發作業課本,甚至主動打掃教室,這受到了老師們的讚揚和學生們的喜愛。
但是前段時間,小李才發現女兒在學校遭遇了欺凌事件,被同學孤立,並常常被人安排跑腿買東西。為什麼會發生這樣不應該的事情呢?
原因很簡單,小李的女兒太過於善良,她認為跑腿只是在幫助同學,被孤立也只是因為自己的性格有問題。過度的善良讓她感覺不到自己被欺負。
一、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道德弱化”嚴重?比起“善良是人的天性”這句話,家長更多會跟孩子說的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人,當家長不斷地給孩子灌輸防範的思想時,孩子會將防範意識時時掛在心上。
對摔倒的老人,不要扶,防止碰瓷;對藉手機打電話的人,不要理,防止被盜竊;對路上行乞的人,不要幫,防止是騙子。當我們將善意全部收起,將警戒心作為待人處事的第一要素時,道德自然也就弱化了,善良被緊緊地藏在身後,然後漸漸被人遺忘。
除此以外,由於教育水平的提高,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家長教育孩子要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與他人進行競爭,只有登上教育的階梯,抓住高考這一條公平的繩子,才能走上豐衣足食的捷徑。
這種觀念也在無形之中敲打著孩子,傳輸了不公平、不公正的社會階梯意識,讓孩子帶著成熟老舊的思想,變成“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
孩子道德意識的強弱,與家長的教育脫不了干係,甚至可以說,直接被家庭教育所影響,所決定。但很多家長不知道,其實善良的孩子會更有出息。
二、得道多助,善良的孩子反而更有出息如果說一個人的能力能決定他所處的階梯,那麼一個人的品德就能決定他所在的環境。所謂的“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是有事實依據的,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聚在一起,就是因為相同具備相同的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
善者與善者相處,惡人與惡人聚集,在同一個磁場當中,人與人會相互影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善良的孩子具有高尚的品德,沒有人不願意幫助一個高尚的人,因此相比於缺失道德的人,善良的孩子將在人際交往上取得不錯的“成績”,而人際關係又往往與社會資源相掛鉤,有了資源,則更容易成功。
因此得道多助,善良的孩子反而更有出息,家長切勿被固有觀念所束縛,不要認為善良的孩子只會被人欺負,要知道,善良有時候也是一把武器。
三、家長如何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善良教育?1. 在生活中做一個善良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很多機會讓自己的孩子變得世故小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但同時,我們也會有更多的機會教孩子什麼是善。
比如說當我們路過草坪時,選擇繞道而行,而不是踐踏草坪,教會孩子如何尊重和愛護生命;在遇見行乞者時,不抱有猜疑的心態,可以試給孩子幾個硬幣,讓他學會體諒他人的生活,明白生活的艱辛。
沒有閒錢時,不對行乞者投擲憐憫的目光,以微笑來代替,這也是一種善良和尊重。父母在生活中表現出善良的一面,用行動去感化孩子,能強化孩子的道德意識。
2. 對孩子的善意給予足夠關注和鼓勵
當孩子萌生共情的想法,或共情發揮作用時,是孩子最好感受到“自我意識”的時刻,也是孩子感知善良的重要時刻。這時候家長應該擁抱孩子並對他說:“你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你是個善良的好孩子。”使用話語肯定了孩子的同理心。
當家長看到孩子做出幫助別人的行動時,應該認可孩子,並讚揚孩子的舉動,雖然這些話經常被我們忽略,但它們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話可以增強孩子對善良的感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了善良的舉動,讓孩子明白自己也可以透過關心和安慰他人來收穫幸福。
3. 分清立場的善良
過度的善良會讓人失去立場,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一味地包容和忍讓會成為刺向自己的利劍。因此,父母在教導孩子善良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的孩子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這件事真的是錯的時候,孩子應該毫不猶豫地指出來。
而不是盲目的妥協和容忍。我們應該讚揚正確的事情,批評錯誤的事情。當然,我們也可以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但這個立場必須提出。
總結有人說,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被愛。但有些人說善良需要一點鋒芒。善良很重要,但適度的鋒芒也是必不可少的。家長只有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使用善,才能讓他們以一顆更加堅定和客觀的心在這個世界上行走下去,才能避免很多傷害,父母才能更加放心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