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這兩天,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作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火了!她以一位家長的視角談論了一下關於社會上出現的教育焦慮和成功焦慮。

本以為是一場普通的教育演講,但隨著傳播度的不斷擴大,也引起了網友們的一些“吐槽”。

之後,京譽君去網上看了一下原文,演講的題目叫《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這個瀰漫著嚴謹生硬學術氣息的標題,被自媒體改為了《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後,迅速大火。

她先是講了,現階段教育中,家長為了孩子成才採取一些列措施逐步演化成“惡性競爭”,這種競爭給自身、教育及家庭帶來的危害,並且表示:“學生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試,完全了無生趣啊,她的女兒以後要成為一名普通人......”

說實話,如果換成一名普通的教育講師、教師、媽媽......亦或是別的什麼身份,來講這個話題都是沒問題的。偏偏現在是這位清華教授來講:“我的孩子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名普通人”,這聽上去就太“齣戲”了!

因為她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她已經站在教育頂端,這時候再來談“普通人”的話題,便會引起大家的不滿。就連儲殷教授也跑出來表態:

這碗雞湯不能喝,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從小讀的是清華附小、清華附中,從擁有的教育資源來看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

為什麼這位教授的演講會“刺痛”大家

我們回過頭來反觀,這位清華大學教授的觀點:她說,不確定年代裡,對教育的普遍焦慮,成了這屆父母都非常確定的事情。

當學歷和技能,成了好工作和高薪酬的象徵,所有家長都被一根無形的指揮棒,趕到了軍事競賽的跑道上,看誰成績好,看誰會的多,誰就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你的孩子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你上2個補習班,他上4個補習班,我上8個補習班。最終,我們的孩子在一路設計和要求中,考上了大學,卻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要幹什麼,為了什麼。徹頭徹尾地成了空心人。

甚至,有的還沒有考上大學,就跌落進抑鬱和自殺的深淵,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為了讓更多人從唯分數、唯名校、唯成功的焦慮中跳出來,劉瑜老師自我調侃了一番:我家孩子以後就開個奶茶店就得了,不行開個煎餅店也行。

在她看來:為人父母,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跟隨自己內心的熱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過上自己想要過上的那種人生。

事實上我覺得她說的每句話都很對,我都同意,但是你問我,我會讓我孩子按照她說的這個邏輯來做嗎?我會說:“不會。”原因只有一個,我不是清華教授。

我相信和京譽君一樣,大部分普通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學習,將來要去考大學,但是不少人可能沒注意到,這個社會還有不少隱形“大學”,就比如:智力,美貌,家境,關係。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很多東西只能是你父母教給你,別人一方面不一定會,就算會也不一定說,比如怎麼賺錢這種事,人生的殘酷不僅僅是自己的條件,更多的是父母的關係、見識和財富。

這就好比,假如清華教授的孩子沒考上了個專科,大機率會先升本,再考研,如果沒有導師願意收,那就父母去打個招呼,每一步程式都是合法的,你能說有問題?

但如果是普通人的孩子只考上了專科,那大機率只能停留在專科,相比於學歷,賺錢這件事可能更為重要。雖然兩個普通人也可以互相提攜,可是在這一方面他們沒啥可交換資源,自然也就提攜不起啥來。

這一方面是人脈的比拼,同時也是見識的比拼。人家可能考大學沒考上,但是可能其他領域已經大學畢業了,知識我們還不自知。

為什麼部分教授、名人的話總是那麼不接地氣?

最近幾年,教授、專家的發聲越來越多,其中有很多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有些“不接地氣”,比如:

謝某某教授:3000萬光棍是杞人憂天,幾個低收入男人可以一塊娶一個老婆。

馬某某:房價越高,創新能力越強;反之,房價越低,城市的創新能力就越差!

王某院長:腳踏車比汽車汙染更大。

董某教授:北京交通擁堵是因為房價不夠高。

陶某院士:農村燒飯產生大量PM2.5,導致每年數十萬人因此受害。

這些話看著是不是感覺有些奇奇怪怪,但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些觀點的發出者不乏某學校教授、院長,更有甚者還是院士!為什麼當今某些專家的話這麼“雷人”呢?京譽君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專家、學者久居高位,對基層缺少認知

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是遵循了“屁股決定腦袋”的準則,很多東西都是依據相關資料及問題表象,缺乏對一線、基層真實情況的深入瞭解。

就比如:燒火做飯這件事,不可否認焚燒秸稈會對環境產生汙染,但老百姓幾百年來都是如此操作為什麼以前沒有產生大量霧霾,將霧霾產生的原因歸結於農村焚燒秸稈,未免有失偏頗。

2、有些專家院士並沒有真才實學,很多不過徒有虛名罷了。

現在的專家很多都不是實幹家而是理論家!教授、院士都是評職稱評出來的。部分院校、科研機構的的職稱評審相信大家也有所未聞,弄虛作假的有、濫竽充數的有,舞弊情況也都存在,所以,某些專家徒有虛名沒有真才實學也是正常的。

看看教育上的高階教師、名師骨幹、學科帶頭人,有多少連一線教師都不是,他們可能就沒上過幾天課,但照樣成了專家名師,照樣到處講學,水平可想而知。

這不禁讓京譽君想起了被評為“時代楷模”的張桂梅校長,與清華教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拿命教書的張老師,堪稱這個時代的良心。“拼了,不停地刷題,人家說刷題對孩子們不好,但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啊。不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去不了浙大、廈大、武大和川大。”

這和清華大學教授那場演講相左,甚至是背道而馳。它未必就是正確的,但這不妨礙它就是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和拼搏信念,也構築起這個國家教育體系裡,龐大且堅實的底座。

教授也好、專家也罷。本質上可以發表任何觀點,但由於他們的身份不同,也註定他們的觀點會影響到很多人,這時候,觀點是否具有普適性,是否適合更多的人就應該被考慮進去了。

凡事沒有對錯,只有適合於不適合,這位清華教授的觀點本身沒有問題,但她可能並不瞭解在中國遙遠的大山中還有許多真摯的“期待”,他們沒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也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只有不斷的向前奔跑才有資格談未來、談希望。

這時候如果和他們談自由、談興趣,是不合時宜的,這裡的教師、家長、學生對教育抱的期待就是透過寒窗苦讀,獲取“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也許只有不同的人認清自我後,對教育秉持不同的態度,抱定不同的心態,才能真正挖掘出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出路吧。

15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看了學霸用過的“草稿紙”,網友感嘆:學霸的自律讓人無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