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你們再生一個,放棄我吧。

很難想象這是一位13歲少年對父母說的話。

這個孩子上初一,一個學期都不做作業,每天起床要父母催,爸爸和媽媽一起給孩子穿衣服,催促著孩子吃早飯,爸爸送孩子去上學。

孩子每天都會說學校太煩,老師太煩,還懇求父母再生一個,放棄自己。

媽媽看到自我放棄的孩子,就難忍眼中的淚水。

在心理諮詢師的詢問下,孩子才說出了讓自己煩惱的原因。

自己從小和奶奶一起長大,奶奶照顧孩子事無鉅細,吃飯、玩耍、洗漱所有事情都要按照她的標準。

上學之後,父親抓孩子的學習,從一年級開始,孩子的學習計劃就排滿了時間,甚至週末都被安排的滿滿當當。

媽媽因為孩子從小不在身邊,對孩子的管教有時候力不從心,總是選擇用威脅的方式來管教孩子,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媽媽威脅的砝碼不停的增加。孩子內心既害怕,又憤恨。

孩子說自己有時候希望父母死掉,但是每次想起來又會內疚和自責。

一上課就心煩,看到作業就不想寫,儘管自己也知道上學很重要。

以前自己有很多朋友,現在成績下滑,朋友都歧視自己,不和自己玩。

這是父母眼中的問題少年,但是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卻讓人看了想流淚,孩子何其有錯。

養育孩子想要少走彎路這些坑要避開

一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只是很多父母不自知。

上文中的這個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家庭教育走過了不少彎路。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偷的懶,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都要還回去。

父母錯失了孩子的最佳陪伴時間

孩子6歲前,父母要儘量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因為只有親子之間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父母說的話孩子才更願意接受。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整合調節”,指一個孩子透過整合那些關心他的人的價值觀和追求,再加上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所形成的一種身份認同。

換句話說,只有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孩子才能更好的接受。

用威脅來管教孩子

媽媽喜歡用威脅來管教孩子,這種威脅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認知增加,威脅的砝碼會不斷增加。

換句話說,威脅不僅沒用,還會讓孩子心中充滿憤恨。

在威脅下長大的孩子,會有嚴重的被拋棄的感覺。

因為孩子小,沒有獨立的能力,當受到威脅的時候,孩子的本能會去尋找安全,自然會找到媽媽的懷抱,而媽媽此時是安全和討厭的統一體,孩子希望從媽媽那裡得到安全,同時這種失去安全的感覺又是媽媽製造的。久而久之,孩子自身都會變得很矛盾。

孩子既愛媽媽又恨媽媽,所以才會有想要父母死去,但是又會內疚。

不給孩子自主權

孩子說,從小是奶奶管自己,大到衣服穿什麼,小的自己吃飯、玩遊戲都要遵守奶奶的規則。

上學之後,父親接手了孩子的學習,每天的計劃非常滿,週末被補習班和興趣班填滿。

這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自主感,因為所有的安排都是家裡的大人替孩子做的。

但是一個人天生就喜歡自己做主,沒有人喜歡去過別人的人生,這是人生下來的本能。

很多父母恰恰相反,所有事情替孩子安排好,對於孩子來說,這不是愛,是一種人生的剝奪。

經常被父母控制的孩子會怎樣?

孩子要麼會毀滅自己,要麼會毀滅生活。

因為只有這種毀滅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手上的掌控權。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媽媽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控制是無時無刻的。

女兒早餐不喜歡吃海參,會逼著女兒吃;為了女兒好好學習,會在女兒的房間上開個窗戶,來監督女兒的學習;孩子想要參加的課外互動,統統不許去;甚至女兒的高考志願都被媽媽篡改。

站在橋上,她對媽媽說,我知道你對我好,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父母越不讓,家明越要證明自己能行。父母讓上學,自己偏偏不上學,就要去當揹包客。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走捷徑,當父母們替孩子做好選擇,用威脅代替溝通,這些看起來都能省不少時間,卻不知道養育上偷過的懶都會悉數的還回來。

養孩子想要省力養育底線不能破

養育孩子就好比種莊稼,在前期付出的越多,後期收穫的也會越多。所以想要真正的省力氣,這幾條基礎原則不能破。

參與孩子的成長

父母要真正的做到參與孩子的成長,這種參並不是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而是說,我們能夠看見孩子成長中的快樂、難過,能夠看見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難,並幫助孩子去成長。

這種參與需要用心的陪伴,用心的觀察,用心的感受。而不是抱著手機看著孩子自己去玩。

只有父母真正的參與孩子成長,才能更加了解孩子的需求,瞭解孩子的困惑,更好的幫助孩子。

親子關係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想要孩子聽父母的話,有條捷徑,那就是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很多父母喜歡用威脅和逼迫來讓孩子聽話,事實上,真正有用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變成孩子最親密最信任的人。

當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的時候,才能更認同父母的養育觀、價值觀。

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很多父母會說,自己也是第一次當父母,自己沒有方法,更沒有經驗,怎樣才能避免自己少走彎路。

那就是凡事多去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

讓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並不是無限的去包容孩子。只是我們在教育、批評孩子的過程中,可以先把自己批評的話放在自己身上,感受一下這句話是否有尊重到孩子。一旦這句話讓我們感受到難受、侮辱,那麼對於孩子就要慎用這些話語。

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是讓我們多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事事遷就孩子。

守住三條底線,讓我們養育孩子少走彎路。

3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又一位孩子不幸離世!原因則是壓力太大,這樣做的家長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