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有位媽媽最近比較煩躁不安,因為自己的孩子上了小學後問題不斷:

“不給我惹點麻煩就不行,是不是覺得我太閒了?”

原來,她的兒子三天兩頭給她出難題:不是學校里老師告狀他上課搗亂,就是作業不好好做,要麼不好好吃飯,到處亂跑,要麼和同學打架……

遇到孩子表現不如意,不少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又不讓我省心,又給我惹麻煩了!他們內心痛苦而煩躁。

其實,孩子出現問題,家長心態與反應方式最直接體現了家長的教育能力。

首先,親子關係品質決定了家庭教育的品質。因為,所有的家庭教育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處理與孩子關係的問題。

孩子出現問題,其實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契機。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家長自身問題的間接體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說,要改變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

家長需要成長,這種成長是家長從信念與心理層面上改變,而不是隻想走捷徑,試圖通過在技術層面上折騰來單方改變孩子。

這樣的改變,往往會讓家長失望。

去年有位媽媽帶著不想去上學的孩子撿瓶子的教育方式火了後,有的家長也開始照搬,結果發現,這種方法對自己孩子完全無效。

一位家長說:

5歲半兒子在上中班的時候有幾天不想上幼兒園,就帶他去撿瓶子,他可興奮了,一點不怕髒,撿了三天讓他去上學他還想去撿……

為什麼一些家長把別人的教育方法放在自家孩子身上沒有用呢?

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和成長環境等因素是千差萬別的,他們更多地是受父母自身狀態的影響。

父母需要做的改變,首先是自己意識的覺醒。一旦內心覺醒了,這種教育效果就可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那麼,父母要做什麼樣的改變呢?

首先,把注意力從抱怨、焦慮轉移到“我能做哪些”上來。抱怨和焦慮,是父母沒有界限感的一種體現,把孩子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就無法讓孩子成長。

所以,父母要學會把責任還給孩子。

比如,孩子磨蹭,父母可以改變以往的催促模式,告訴孩子:

你已經長大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決定,從今天開始,你上學的事情可以由你自己負責了。我相信你會準時到校的。

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負責。一個人能負責的事情越多,他的自由和決定權越大。這對孩子是有很大誘惑力的,除非一些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剝奪了自己的感覺和自主的權利,而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很自卑,覺得自己無能,一旦離開父母,便不知所措。

因此,家長不要時刻盯著孩子,對孩子過度保護和“負責”而失去了自我。一個失去自我的家長,要麼培養出自我中心的孩子,要麼培養出一個失去自我的孩子。

這兩種,其實都是缺乏邊界感的表現。就像前面所說的包辦代替,也是缺乏邊界感的一種。

家長要學會把心思放回到自己身上,活出真正的自我。才能把強大的自我內心力量傳遞給孩子,引導並帶動他健康成長。

這個改變需要一個過程。

憤怒其實是一種訊號,提醒家長要做出一些改變了。

許多家長目前所處的狀態主要是憤怒和抱怨。他們對孩子表現不如意時,會感覺到憤怒與委屈,抱怨孩子:

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的努力,他卻看不見,一點也不體諒我?我只要孩子好好學習,他怎麼就做不到?孩子怎麼可以這麼對待我?

憤怒是一種本能直覺反應,不想承認自己的方法沒用,不想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錯的和失效的,不願意接受辛苦白白付出的結果,無法承擔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表現。

憤怒其實是家長不接納現實的一種體現,同時憤怒也提醒家長,如果不改變現狀,痛苦就會一直繼續。

但現實中我們的許多父母只停留在不接受現實這個層面上,做出改變卻很難。他們一邊繼續抱怨,一邊繼續重複著舊的教育方式和行為模式裡。

比如,一些孩子玩手機,父母就會一直罵他,或強行奪走手機,但孩子玩手機的行為一直沒有改變,而父母依然停留在責罵和強行制止的層面上。然後說,我為他操碎了心,他卻一點也不懂得體諒。

比如,有的孩子吃飯或起床磨蹭,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喊,催促他們,但情況依然照舊。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表現也很不滿,說我每天喊了他幾百遍,可就是沒有用!

既然責罵和禁止都無法讓孩子放下手機,為什麼不改變這種模式呢?

既然催他喊他幾百遍都沒有效果,為什麼還在催和喊呢?為什麼不嘗試其他方式呢?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家長的行為模式已經陷入了一種自動反應的慣性裡,想要做出改變是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首先需要脫離慣性,然後,才能建立新的模式。

有的父母說,我努力改變了啊,罵孩子不行,我也打他了;沒收手機不行,我也砸過手機。

其實,打只是罵的升級版,砸手機和奪手機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所有這些舉動依然是家長慣性的情緒化反應,是父母自己的本能直覺。

父母教育孩子,最需要警惕的是本能直覺。

這種本能直覺通常是複製了自己童年的模式,滿足的只是自己衝動的本能需求。這種沒有理性的反應,看不見現實真正的孩子,所以無法對孩子產生真正的教育效果。

之所以我們改變這麼難,一是因為慣性與本能直覺讓我們最省力,不用費任何腦力,這是我們的心理舒適圈,我們不願意打破它。

二是因為我們可以推脫責任,覺得這一切都是由於外界造成的,都是孩子的問題,不是我們問題,覺得我們自己是受害者。

但是,停留在這個舒適圈裡我們是無法覺醒的,孩子的問題也只會越來越嚴重,讓我們越來越痛苦和憤怒。直到我們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了,此時,一些父母才開始覺醒,於是進入了下一個階段(有些人可能就一輩子也無法覺醒,就這麼與孩子對抗著,陷入一個僵局中)。

這時家長開始被動接受這個糟糕的不如意的現實,感覺抑鬱且無奈。

父母會漸漸意識到孩子是不能改變的,要麼自己改變,要麼適應孩子。但父母的這種改變是需要自己內心力量的。有的父母缺乏自我力量,可能就會放棄努力,聽之任之。有些父母就會開始思考。

只有對之前的種種過往疑慮進行消化了,才能告別過去的模式,讓內心沉澱平靜下來,開始看見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和情緒,同時允許孩子目前可以這樣,讓孩子也平靜下來。這樣才能向新的階段發展。

因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一種疑慮得不到解決,是無法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

如果我們看到有些孩子不斷重複同一種問題,就需要想一想,他是因為什麼疑慮沒有得到解決,然後設法去解決它,才能往下走,否則是沒有意義的。

超級育兒師裡有一期節目,裡面有個二胎家庭,哥哥3歲半,弟弟一歲半。自從弟弟出生後,哥哥行為就開始反常,他的食慾突然嚴重下降,每天吃飯成了父母最頭疼的問題。他不僅自己不好好吃飯,還把父母強送到他嘴邊的飯菜全部吐出來,幾乎接近一種絕食的狀態。

弟弟可比哥哥省心,自己吃得又快又多。到後來,哥哥的體重還不如弟弟,父母擔心極了。

這孩子為什麼不吃飯?

原來是因為他心中有個疑慮:為什麼大家都圍著弟弟轉?

之前大人告訴他,因為弟弟小,更需要照顧。

所以,他天真地認為只有通過不吃飯的方式讓自己不再長大,變得和弟弟一樣小,甚至比弟弟還小,才能得到家人的關注和愛。

後來,父母在蘭海的幫助下,學會了關注哥哥的感受,併為哥哥樹立榜樣的形象。哥哥看到了自己做為哥哥的獨特價值,他認識到自己不需要變小也能得到愛。心中的疑慮消除了,哥哥獲得了新的成長,吃飯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家長的人格成長很重要。很多家長之所以會徘徊在前面階段上走不出來,無法覺醒和改變,是因為缺乏人格成長的契機。

而成長的前提是接受現實,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這有別於前面的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接受的意識。

這個成長的契機,可能來源於他人的幫助,可能是家長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可能突然聽到某句話獲得了頓悟。多與不同的人接觸,接受不同的觀念,多學習,對家長跳出自身侷限是很重要的。

只有當我們跳出來後,才有能力幫助孩子解決疑慮,進行由內而外的真正改變。

今日推薦文章: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沒有任何力量能毀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