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跟被動語態的差別在哪?在科研論文裡該用哪一種?
主動語態強調的是做出動作的行為者,例如“The mice inhaled the tobacco-infused aerosol”裡的行為者“the mice”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在被動語態裡強調的是發生的動作,而行為者可省略,例如“The tobacco-infused aerosol was inhaled (by the mice).”中,“by the mice”可省略,這表示讀者已經知道誰是行為者,又或者讀者不需要知道行為者是誰,因為只有發生的動作本身是重要的。
被動語態傳達一種客觀的感覺,通常被視為較正式,但文字可能會變得冗長不易閱讀,尤其是在長句裡。直到最近,這開始成為科研寫作的偏好語態,而作者被強烈建議避免使用主動語態,特別是在學術論文裡使用“I”和“we”。“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drug X on the serum levels of phosphoru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轉換成“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drug X on the serum levels of phosphorus was investigat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不過,現下很多當局不贊同這種想法,開始鼓勵使用主動語態,因為學術論文應以簡單易懂為原則。事實上,各種學科的SCI期刊如Nature和專業期刊如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都在給作者的指示中提到偏好主動語態。所以你現在常會看到“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這樣的語句。
所以,到底該用哪一個?答案是兩者都用。
主動語態在論文的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部分特別好用,你可以討論先前的研究然後介紹你的研究。例如這句:Previous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that drug X increases the serum levels of calcium in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rug X on the serum levels of phosphor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這裡,第2句使用主動語態可幫助讀者心理從先前的研究轉換成現在的研究。
另一方面,被動語態在Methods部分挺好用,因為在這裡每個階段採取的動作比行為者更為重要。例如,在外科文章裡,讀者會喜歡“A catheter was inserted for post-operative bladder irrigation.”勝過於“We inserted a catheter for post-operative bladder irrigation.”
使用規則非常清楚:想想讀者想看的是什麼,從而判斷能讓文意最清晰易讀的是主動或被動語態。如果在寫論文的時候能謹記這點,我想沒有任何一個同行評審會提出相關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