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何為教育?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一個好孩子的誕生,離不開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攝取的精華——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父母的言傳身教。

教育好自己的學生,是老師的人格魅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一生最大的成功。

但是,當今社會,有一種失敗的教育現象普遍存在:家長越位,老師讓位。

這將導致學生不願吃學習的苦,在讀書路上缺位,久而久之,在好逸惡勞裡,吃盡生活的苦,廢掉自己的一生。

家長越位,溺愛孩子

《空青賦》有云:“溺愛靡意,魂飛心離。”

為人父母,最忌諱的是溺愛孩子,肆意越位:該管的地方不管,不該管的地方瞎管。

生活中,有的父母,奉行成績至上,於是替孩子包辦一切,替他處理所有與學習無關的事,好讓他專心學習。

父母只求分數,不求其他,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是不及格的。

考場得意的人,未必就能在現實生活如魚得水。

那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生活中還有一種父母,與上述情況相反,他們奉行快樂至上,不願讓孩子吃苦,也不會逼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讓他肆意放縱自己的青春。

一味地在物質上滿足孩子,卻忽略精神上的灌溉。

這樣的父母,付出全部換來的結果,十分悲劇,孩子在溺愛中霸道橫行,變得得寸進尺。

把索取當習慣,把偏愛當資本,成為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以上父母的兩種極端的行為,終將毀掉孩子的一生。

朱熹曰:“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越位,付出全部,無疑是用溺愛教會孩子自私與不孝。

老師讓位,管教不嚴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古人認為,學生在老師那裡學道習語,理應對老師表示敬重與感恩。

但是,當今社會,卻完全反了過來。

學生高高在上,把學校當家,把課堂當玩笑,把學習視作浮雲。

他們在家長的庇護下變得天不怕地不怕的,可以肆意挑戰老師的忍耐極限。

曾有段影片在網上瘋狂傳播:

一高中裡,13名學生集體逃課後,被班主任用掃把抽打屁股和後背。

很多人一看影片標題,就誤以為這是一起老師虐待學生事件。

卻不知,這只是一個老師負責任的表現。

影片裡,學生們一邊捱打,一邊調侃:“老師,累不?”,“給你買水去”,“這掃把質量不太行啊”……

當今社會,雖然存在老師虐待學生的事實,但也只是寥寥個例。

實際上,不把老師放在眼裡的學生,比比皆是。

而那些一開始非常嚴厲的老師,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告狀與麻煩中,變成後來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育人工具。

這既現實,又無奈。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嚴師之下,方可出高徒。

青春期的孩子難免叛逆,為人父母不可坐視不管,為人師表不可盲目讓位。

允許老師對學生適當的懲罰,是樹立威儀,也是扶正歪苗。

學生缺位,不思進取

俗話說:“皇帝不急太監急。”

這句話運用在當代父母與孩子身上,可謂十分恰當。

在學習路上,孩子若是吊兒郎當、不思進取,老師再優秀,家長再努力,也是做無用功。

教育好一個孩子,引導,永遠比逼迫更高效。

“孟母斷織”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鮮有人聽過它的另一個版本。

《韓詩外傳》有載:

一次,孟子在背詩,孟母在旁邊紡織。

孟子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才開始繼續背誦。

孟母見狀,覺得他不專心背詩才會遺忘,於是問道:“為何停頓?”

孟子答:“剛才忘記了,現在記得了。”

這時,孟母拿起剪刀把織物剪斷,說:“布斷了,還能接回原樣嗎?”

從那以後,孟子專心讀書,不再分神。

《菜根譚》裡講:“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

棍棒底下,早已難出孝子,父母若能像孟母一樣,以適當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往往能事半功倍。

一切孩子的問題,皆有源頭,只有斬草除根,方可一勞永逸。

《訓學齋規》有云:

“讀書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求學路上,講究的是自律,而不是強迫與安排。

但孩子尚小,離不開家長、老師的正向引導。

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根本原因,才能徹底推翻“讀書無用論”和逆轉孩子的懈怠心理。

教育路上,家長不越位、老師不讓位、孩子不缺位,便是最大的成功。

13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初試第一天被取消成績?過來人告訴你考研現場要注意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