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陳美玲是鄧麗君、翁美玲齊名的歌星。
後來,她選擇隱退,結婚生子,去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後成為了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也是三個兒子的媽媽。
現在,這3個兒子,全部都考入了斯坦福大學。
後來,她帶著兒子去電視臺工作,一度引發以她英文名命名的“Anges爭論”,並登上了美國《Times》週刊。
而她的教育方式,也改變了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
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所佔的比重是百分之七十五。”
她也曾多次總結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這5件事父母必須要做到,千萬不要忽視。
第一,讓孩子有夢想陳美齡一直對兒子們說:“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夢哦!”
BB曾經拍攝過一個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在英國,教育體制一分為二,平民和貴族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教育方式。
以貴族教育為主的私立學校,資金雄厚,人才輩出,而這裡的孩子和平民階層的孩子,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敢夢想,敢大方說自己想要什麼,並且以此為目標,規劃自己的人生。
每個小孩子的潛力都是無限大的,很多時候,不是能力把孩子束縛住了,而是孩子的“不敢想”把自己束縛住了。
第二,讓孩子明白知識的重要陳美玲的父親曾經對她說,“錢財、名譽如流水,發生點什麼就會被奪走;但知識不會,一旦印入腦子,就一直在那兒!”
而陳美玲也是將同樣的觀念教給了自己的孩子。
第三,要發現孩子的長處陳美玲說:“自我肯定力高的孩子,人生會過得更快樂,因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所以陳美玲三個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從來不對他們進行比較,而是發現三個孩子身上不同的優點。
像是老大做事情認真,有正義感;老二有藝術氣質,情感豐富;老三語言表達能力好,溝通能力強。
陳美玲會強化他們身上各自有的優點,而不是說“你學學你哥哥,你怎麼就做不到呢?”
第四,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陳美玲說,自己從來不忽視或者是敷衍孩子的好奇心。
像是兒子小時候會特別好奇地問她“媽媽媽媽,為什麼天是藍的?”
但是她在炒菜,根本沒有辦法分心回答兒子的問題,但是她還是關掉了煤氣爐,然後跟孩子說,“你問得真好!等一下我們一起去找答案。”
孩子小時候的好奇心,其實也就決定了孩子長大後對於學習是否有熱情,是否願意願意去探索未知。
而很多枯燥的知識,也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去讓孩子很輕鬆、歡樂的吸收了。
和孩子在公園玩的時候,兒子曾問她“媽媽,世界上哪裡下雨最多,哪裡下雨最少?”
於是她就利用孩子的這一好奇心,向孩子科普了為什麼會下雨,以及哪裡下雨多,為什麼。
孩子越小,越容易在生活中學習到知識,所以家長不要把學習和生活分開。
第五、以身作則每個孩子都有大人身上的影子。因為在孩子幼時,接觸到最多的人是父母,最崇拜的人是父母,所以就會不自覺地去模仿父母的行為舉止。
美國曾經有一項調查,家中有一個愛看書的家長,比家中藏書萬卷更容易讓孩子愛上閱讀。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陳美玲在攻讀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的時候,孩子已經出生了,所以她用實際行動告訴了孩子,“學習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情”。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