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易烊千璽和周冬雨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正在熱映中,截止到今天為止已經取得了9億票房,實在是可喜可賀。
《少年的你》海報
本片主要講述了因為一場高考前的校園意外,兩位少年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守護彼此,捍衛少年的尊嚴……
從影院出來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影片內容過於真實,厭學、早戀、校園暴力等問題確確實實存在於當今的校園中。最令我困惑的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厭學呢?出現厭學的情緒家長又該怎麼辦?
一、孩子厭學的具體表現探討孩子為什麼厭學之前得先對厭學的具體表現有個清晰明確的認識。厭學是存在於學生群體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嚴重的屬於心理疾病範疇。學生一旦厭學了,就會變得對學習不感興趣,同時會對老師和家長產生一定程度的牴觸情緒。
在沈從文先生完成的《從文自傳》中,有提到他年少時厭學逃學的故事。沈從文只讀過小學,可能很多讀者都沒想到,他大部分時間還在逃學!但是他最終的成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這不禁使人感到很是疑惑。
其實我們可以從他的一篇文章《我上過許多課仍然不放下的那一本大書》中一探究竟。沈從文提到雖然他在行為上牴觸學校的教育,但是他的思想是“樂學”的。所以,根據沈從文先生的經歷,我們可以認為厭學的具體表現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
❶思想上的厭學表現
厭學的學生之所以厭學其實是因為他們在思想上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課堂成了懈怠的地方,去學校上學被看成是一種煩惱,一種巨大的精神壓力。不願意學習的學生對於學習的認知存在著重大偏差,甚至可能會用“讀書無用論”自圓其說,逃避學習。
現實中,家長和老師極力督促下,他們又不得不裝作應付學習的樣子。這樣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在教室,心卻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在極端情況下,他們可能還會逃課。可以肯定的是,這類在思想上極度厭學的學生,是不可能在學校學到多少知識的。
❷行為上的厭學表現
行為上的厭學表現就很多了,上課東張西望,打瞌睡;下課生龍活虎,精力十足;課後作業馬虎應對,甚至抄襲。而有些家長更是以學習的標準去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強迫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由於受到的壓力過大,他們在行為上就會更加牴觸學習。
當老師講課時,厭學的學生可能拿起書就會頭痛,一進教室就犯困。這也就有了“當你睡不著的時候去教室就好了”這類荒唐至極的可笑段子。可是仔細一想,對於那些厭學的人來說這不就是事實嗎?教室對他們來說堪比監獄,他們就像囚犯一樣被灌入一大堆知識。於是厭煩老師,厭煩學科,對學習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了絲毫興趣。
二、哪些因素會讓孩子厭學?孩子為什麼會厭學?從孩子的外在表現我們看不出真正的原因,必須從學生厭學根源探尋這些導致孩子厭學的因素。
01、自身因素
厭學的學生一般是學習成績較差的,他們缺少學習動機。在《少年的你》中,那群不務正業的不良少年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對上學絲毫不感興趣,也沒有任何求知慾望。成天混吃等死,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同時,他們也沒有好的生活習慣,不善於與同學和睦相處。這就導致他們經常與同學們起衝突,從而吵架甚至發展的動手打架的嚴重地步。看完電影就不難不難發現,厭學和校園暴力的滋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為自身原因,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交流,於是厭學者會感覺讀書沒意思,待在學校更沒意思。再加上老師的冷漠態度,他們的厭學情緒就會迅速膨脹。
0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對厭學的影響就更大了。許多家庭裡父母忙於工作,孩子也因此缺少關愛。有的學生則是由於父母離異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家庭支離破碎,沒有了家的溫暖。這類孩子往往容易患上多動症,這裡的多動症指的是心理活動頻繁,容易胡思亂想。
孩子的“胡思亂想”
長期使自己的心裡充滿負能量會導致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物產生不滿的情緒,最終在放縱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至於學習,早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當下社會中最為普遍的其實是留守兒童,父母對於他們的生活關注的比較少。留守兒童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而老人家對於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缺乏真正有效的管教手段。這些孩子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關愛,他們更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自我約束能力慢慢變差,厭學情緒也就隨之而生了。
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家長的管教過嚴,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這類家長觀念一般較為落後,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一旦孩子有什麼做得不對或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們就會使用他們的“棍棒”毒打孩子。
在這種環境下孩子或多或少會產生逆反心理,處處和家長對著幹,而家長就會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殊不知,家長這種“恨鐵不成鋼”苦心的確可以理解,但過於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只會適得其反,引發孩子們愈發強烈的厭學情緒和反抗意識。
03、社會因素
學生也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他們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進而滋生出了例如“拜金主義”“學習無用論”等歪理。
燈紅酒綠的社會
最關鍵的是,涉世未深的學生還容易被社會上一些外表光鮮的東西所吸引。近些天“初中女生被騙打工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那些不懷好意的社會人士通過誘騙學校裡的學生來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受傷最深的往往就是學生。他們可能從此會打心裡的厭學,實在是遺害無窮。
三、如何從厭學變成樂學?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厭學是怎麼產生的,了解了厭學對孩子的不良影響。那麼,如何引導厭學的孩子逐步轉變成樂學呢?
我覺得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學習的樂趣,這樣他們才可能會真正愛上學習。想要幫助厭學的孩子轉向樂學有數不勝數的好辦法 。不過,最有效的是這三個方法。
1、多加鼓勵
誰還沒有年輕過?青春期可以說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人生過程,在此期間,孩子處於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轉化時期,也就是也就是一個孩子由孩童轉為成年的過渡階段。可能是因為不適應和迷茫,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容易叛逆的。完全不聽家長的話,甚至和家長對著幹是家常便飯。
作為家長不要一味地想著強行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是應當試著去引導和鼓勵孩子,幫助他們走出這段迷茫的時期,防止他們誤入歧途。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家長要試著去發現它們,然後積極鼓勵孩子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一定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進而,家長再和孩子做進一步的溝通。
2、及時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在學校裡不喜歡聽老師講課,在家裡不喜歡聽家長說教。因此,厭學、早戀甚至校園暴力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在《少年的你》中,就是因為陳唸的家人和老師不懂得如何和陳念進行有效的溝通而導致後面一系列悲劇的發生。
在這個敏感的時期家長應積極和孩子們溝通,在孩子的心中樹立自己的威信,這對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有很大幫助。同時,幫助孩子培養自己的愛好,找到他的發展潛力所在,再樹立遠大理想和志向。其中最關鍵的是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自願原則”,不要強迫他去做什麼。
積極溝通
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多讓孩子發掘自己的優點和獨特之處。家長再以自己的人生經驗輔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選擇未來的路。發動孩子主觀能動性,自然而然會由厭學轉向樂學。當然,家長可以包容孩子,但不要過度地鼓勵吹捧孩子,因為這樣也很容易導致孩子陷入自負和狂妄的糟糕境地。
3、家庭影響很重要
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其實很容易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的行為習慣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家庭關係很和諧,孩子就會是一個活潑開朗,Sunny樂觀的人;相反,如果家庭成員不和,父母經常吵架、打架還鬧離婚,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極度缺乏安全感,慢慢就變得很自卑。
除此之外,家長教育手段過於暴力或者強硬,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陰影,還會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這對孩子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來說都是後患無窮的。
家長應當對孩子多一分包容,少一些責罵,多一點微笑,少一點抱怨。在家裡營造一種和諧,輕鬆,公平的氛圍,讓孩子在無後顧之憂的條件下一天天的進步。
做好了這三點,就相當於已經邁出了由厭學轉化成樂學的重要一步!而當孩子覺得學習成為了一種樂趣並樂在其中時,厭學就已經離他而去了,樂學已經紮根於他心中了。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