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大部分的情況是,每當家長一開口,就會遭到孩子的嫌棄和牴觸,長時間下來別說學習了,孩子能好好跟父母說話都成了很奢侈的事情。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父母不瞭解該如何跟孩子溝通,更不要說如何利用溝通,去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了。
那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去和孩子溝通?我們媽媽的角色應該是什麼樣的?
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孩子的學習動力是如何一步步喪失的。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一位媽媽下班後,看到孩子正躺在沙發上玩遊戲,媽媽的情緒一下就上來了,陰沉著臉對孩子說:
你作業都寫完了?
當媽媽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孩子一下子進入了系統一的狀態,也就是防禦狀態,因為孩子從媽媽的這句質問中聞到了火藥味。
接下來,媽媽開始嘗試“溝通”,之所以是帶著引號的溝通,是這裡的溝通是大部分家長認為的溝通——單方面的向孩子釋放出訊號。
媽媽說:我們好好聊聊好嗎?
你將來的目標是什麼,你現在的成績都班級倒數了,你還知不知道害羞啊?
孩子立馬回答:倒數就倒數唄,我樂意,怎麼了?
溝通就到此結束。
這樣的孩子他才能夠有學習的動力,它才能夠自律。
那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給了孩子這些,孩子學習的自主權是不是在孩子手裡?我們是不是能夠讓孩子的情緒儘可能的保持平穩?我們是不是讓孩子覺得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
我們看看上面的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在媽媽面前是沒有尊嚴的。
“你現在的成績都倒數,你知不知道害羞啊”,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羞辱,所以孩子能說出倒數就倒數唄,我樂意,這其實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
我本來就不是什麼好孩子了,媽媽也沒拿我當過好孩子,所以我為什麼要去做一個努力學習的孩子呢。
孩子說嘴裡說著“我樂意”,但其實孩子不可能快樂,他只是在跟媽媽對抗。
這就好像一個瘦弱的人被一個強壯的人欺負,這個被欺負的人毫無還手的能力,這個時候被欺負的人感受到的一定是羞恥和屈辱。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先是被媽媽用語言羞辱,然後再被言語打擊。
這個時候孩子的無所謂和父母嚴重的無動於衷,其實就是在掩飾自己那個碎了一地的自尊。
當孩子的自尊已經碎了一地,當孩子的自尊都沒了,那孩子的自尊和自律還有什麼用呢?
所以我們說孩子喪失學習動力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的尊嚴受到了傷害。
接下來我們說第二點,孩子的負面情緒沒有得到良好的釋放。
我們仍然舉個例子來說明,方便家長們更好的代入和理解。
有一位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就是想買一雙限量的鞋,但是她覺得孩子這個年紀就這樣攀比消費很不好,所以就沒有答應孩子。
理由是孩子成天把注意力放在這些沒用的地方,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下降。
這個事最終是媽媽戰勝了孩子,可是孩子當天把自己鎖在屋子裡,打了一晚上的遊戲。
別說學習了,連晚飯都沒有吃。
這是因為在這件事情中,孩子產生了大量的負面情緒,他需要將這些情緒釋放出去,否則很難投入狀態到學習中。
而父母以為憑藉自己打消了孩子買鞋的念頭,也不過是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與父母對抗的情緒中。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孩子把大量精力放在情緒的處理和對抗上的時候,學習動力自然會被消磨掉。
這個事件其實很有代表性,因為在溝通中,很多原本和學習無關的事情,可是在父母那裡,最終都會落到學習上。
孩子喪失學習動力的第三個原因:自我功能被外包。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學習是他的主要任務,可是這個學習,到底是給誰在學習?
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是:
父母監督孩子寫作業,一味的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包括輔導班、課外班,以及空閒時間;
壓抑自己的慾望,一切為了孩子。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種尋求自我實現我的潛能,如果提供適當的環境,一棵種子就會自動地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就像孩子,他會在自己試錯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外界相處的邊界和模式,但如果我們天天去管理,長期下來的結果就是孩子把這部分管理自己的功能外包給了父母。
孩子會覺得我不需要管理自己,因為有人管理我。
孩子的這部分潛能就被弱化了,就好像天生自帶的小馬達總是不去讓他轉,馬達就生鏽了,不轉了一樣,很多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是因此喪失的。
瞭解了孩子學習動力是如何喪失的,我們來歸納一下我們該如何跟孩子溝通,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動力。
分清界限,清楚問題歸屬當你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去想一想,這個事是誰的事。
對於大部分的媽媽來說,我們和孩子有點太近了。
我們覺得孩子就是我,我就是孩子,我們沒有分化。
因為沒有完成分化,所以會覺得我們說什麼,孩子就應該聽什麼。
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面的時候,我們和孩子完全是一體的,但是他從我們的母體出來的時候,就是我們在分離的時候。
這個過程雖然很痛苦,但是我們無法不去完成這個分離。
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可以自己走路,可以自己吃飯了,這個時候孩子慢慢地從身體上和我們就分開了。
但是在心理上,我們還覺得我們說什麼,他都應該聽,他們就完全應該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所以我們在心理上跟孩子是連體的,他仍然在我們身體裡面,他跟我們還是連著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孩子的問題,我們會這麼焦慮。
當然,這裡面還會有一些我們原生家庭的問題存在,篇幅有限就不多做敘述。
學會使用問診式溝通所以說我們該怎麼跟孩子溝通呢?
溝通的第一步就是我們首先要想清楚這個事,到底是誰的事?
比如說,孩子在那裡寫作業,這個我們坐在旁邊,跟著警察一樣去監督孩子的這個事,這個事是誰的事,是孩子的事。
寫作業不是媽媽的事,是孩子的事的時候,我們的角色是什麼呢?
我們是在旁邊,為孩子提供幫助的。
比如說這道題孩子不會了,遇到困難了,向你求助了,這個時候我們有能力的話是要提供幫助的。
但是如果你坐在旁邊,好像你恨不得代替他去做題,看到他不會做就著急的上前去抱怨指責孩子,或者在孩子沒有明確幫助的時候貿然提供幫助,這就是不是孩子的事了,而是媽媽的事。
所以說是孩子的事的時候,我們在旁邊是一個支援和幫助者的角色,我們要離開他。
假如說孩子真的是在學習上或者在什麼事上遇到困難了,他確實是需要幫助的時候,那我們可以去幫助孩子。
這個時候我們好像是一個醫生,這種溝通方式我們叫問診式的一個溝通。
就是當孩子難受的時候,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的時候,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比如說他不能夠去上學了,比如說他聽課,聽不進去了,我們要去問他,你在學習上遇到了什麼困難,你為什麼學不進去?
你要像醫生一樣愛孩子,你肚子疼啊,是不是這疼啊?是頭疼還是肚子疼?是悶著疼,還是尖銳的疼?
我們要去向醫生問診一樣的去幫助孩子,而不是說帶著評判和指責:你為什麼不會啊?為什麼別的同學都會就你不會啊?
這就像醫生對病人說:你怎麼能肚子疼呢?你肚子疼是不對的。
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做一個誠實的父母之所以家長和孩子的對話和溝通經常是以失敗告終,就是因為對話中缺少了情感的流動,然後以評判和指責來代替。
就比如孩子想買雙鞋這個例子。
孩子想買鞋,那只是孩子的一個需求,每個人都有需求,有慾望,這些需求沒有對錯之分,我們不應該因為我們無力去滿足,就去評判他是不好的,是錯的。(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合乎法律道德層面)
當孩子提出需求,我們可以滿足,也可以不滿足,這都是可以的,因為父母不是神,沒有能力滿足孩子的所有需要,這不是什麼恥辱的事,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重點是,當孩子的需求讓我們感到為難時,我們應該誠實表達我們的感受。
比如:這雙鞋很好看,但是價格太貴了,我承受不起這麼高昂的價格。
這裡的表達感受,是我們的感受,而非對孩子需求的評判。
比如:這麼小孩子穿這麼貴的鞋幹什麼?學習這麼差還有臉穿這麼貴的鞋?
這些都是評判和指責。
可以提建議,但是請給孩子一部分能夠自己做主的空間你可以建議孩子,比如說先寫理科的作業會不會比先寫文科作業要好?
我們可以提建議,但是我們說了寫作業是孩子的事,那讓他自己去決定他要不要聽。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在增強,他期望從事情的解決和處理中去證明自己的成長,當父母的干預過多,孩子會產生自我否定,產生懈怠、敷衍、應付、被動等行為。
我們還是說,將來他如何工作,不是父母能夠干預的,家長不可能一直跟著孩子。
所以說你可以提醒、你可以建議,但是你不能強迫。
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孩子才能在一次次的試錯中找到行為處事的方式方法。
所以說,就是當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要從第一個我們分清楚是誰的事。
第二,如果說孩子學不進去,而且孩子需要你的幫助時,你可以提供幫助。
我們可以問孩子,你是不是有的時候學不進去啊,你覺得是什麼原因?你還是說覺得這個題特別難,你不會,所以你就學不進去?
父母要學會問孩子,就像我們剛才說孩子有問題的時候,那你就要問診式的溝通。
青春期是一個危險與機遇並存的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需要一個與之並肩作戰的隊友,而不是一個時時與孩子站在對立面的敵人。
對於這個時期來說,父母怎麼做,遠遠比父母本身是誰更為重要。
面對功能的轉變,更要契合這個時代的變化和孩子的成長,父母所要學習和成長的地方,真的還有很多。
關於青春期孩子的厭學、沉迷遊戲、拒絕溝通、情緒暴躁等問題,默薇老師在《青春期叛逆破解訓練營》中都有講到,透過心理學的角度剖析青少年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幫助家長真正的看見孩子,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