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近期,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弗吉利亞大學和馬里蘭大學學者聯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一篇題為《Postdocs’ lab engagement predicts trajectories of PhD students’ skill development》。研究人員透過4年的研究發現,導師的科研指導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無顯著相關性;相反,師兄師姐的指導與博士生的科研水平呈顯著正相關!

看完了這篇文章,阿旺想起了自己在美國接受博士後訓練的歲月。

博士後,經常被人戲稱為博士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給別人打工。在多數國內科研工作者看來,在國內“土博士”畢業後,在國外找個高水平平臺進行博士後訓練喝點洋墨水,一來是為自己履歷鍍金;二來也是接受更高水平科研訓練,為日後自己當PI做準備。

透過各種道聽途說和論壇貼吧的八卦,胸懷夢想、腰揣“文曲星”,我踏上了赴美博士後之路。在前往美國的飛機上,豪情萬丈:啥失敗沒經歷過,一篇論文投過15個期刊而不倒;啥苦沒吃過,博士期間殺過5000只老鼠;啥實驗沒做過,WB、PCR、流式各種信手拈來。反正聽說,老美從來不加班,大不了晚上和週末泡實驗室。哦,忘了介紹,博後老闆是美籍華人。

到了美國機場,豪情萬丈馬上被冷水澆了一頭,為嘛?機場太大,機場有人專門負責招呼走各種通道,聽不懂、文曲星用不上;好在這時有個京味十足的人大嗓門一喊:往這邊走,往這邊走。一時愣住,沒反應過來,直到他用國罵招呼“說你了,傻叉,往這邊走”。這才走對路,順利出了機場。美國老闆很友好,開著皮卡直接把我拉回了他的大別墅,樓上樓下、幾百平的綠油油院子,還種了缸豆、韭菜等蔬菜。可見,老闆雖然入了美籍,依然胸懷我大中華。

第三天,老闆開車帶我去了實驗室,租住的墨西哥人房子也打掃乾淨直接入住。因為是合租,非常方便,除了換洗衣服和兩條被單,我身上還有3000美元的鉅額資產,土老帽的我一直堅信“錢壯英雄膽”,殊不知成了別人眼中的異類。

進入實驗室後,並不能馬上開展工作,首先進行各種體檢、各種入職申請和資質申請、training,拿到各種licenses後,才可以允許進行相應的實驗。嗯,這些美國高校的系秘書、國合部門秘書,還有幫我辦理social security number的公務員等等給我留下了極其好的印象,因為他們真的真的非常友好。特別是幫我辦理social security number的公務員,在我收到卡片後,沒有給他發郵件,他會主動給我郵件詢問我是否收到,是否需要其他幫助,著實讓我感動,這才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啊。

5年2個實驗室的博後生涯,給我留下了幾點深刻的印象:

1、老闆真的很忙,而且壓力真的很大。美國實驗室基本都要靠老闆自己的grant來支撐,甚至老闆自己的薪水部分都需要grant來支撐。這就意味著,沒有經費,你的實驗室隨時可能關門;如果你不是tenure track,甚至可能被解僱。所以老闆們整天忙著寫各種grant,這是他們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2、也許實驗室的裝置不是最先進的,但是總能出各種好文章,這是得益於美國科研機制。所有由NIH資助的專案成果,KO老鼠都是免費共享的,新出來的抗體公司可以免費試用,所有訂購的試劑3天內肯定會送到實驗室,這些都是國內實驗室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3、實驗室管理真的很嚴格,特別是涉及動物倫理。定期會有動物倫理管理委員會的人檢查,而且會問各種奇葩問題:動物痛不痛苦?“CO2悶得時間太短,讓老鼠死得不安樂”。

再順便說幾點八卦,第一美籍華人大實驗室往往有2種模式,一種是流水線模式:專人負責流式、專人負責WB、專人負責PCR,流水線作業,結果出來後,專人負責寫文章,這種模式效率高、產出多。但對於實驗室人員可能是弊端,因為得不到全方位訓練。另一種模式就是每個博後負責一個方向,手下跟著博士生、訪問學者和技術員,這種模式可以讓博後得到全方位訓練,但是可能效率偏低。

第二、老闆極少用電話,5年間老闆沒有給我打過一次電話,凡事都是E-mail,即使他的辦公室就在隔壁。

第三,grant的大部分都用於支付博後工資,小部分用於購買試劑等耗材。

第四,美國實驗室對文章也很在意,特別是發了好文章後,實驗室會慶祝。另外,學系比較重視人文關懷,系裡每發表一篇論文,都會在走廊的巨大液晶屏上附上通訊作者頭像和論文標題加以展示,以示慶祝;而每個實驗室外牆上都貼滿了近期發表的論文。第四,在美國對於發熱真的很重視,一次體溫稍高,老闆就很緊張;還有就是美國看病真的很貴,搞得很多中國博後和留學生一生病就往華人街拉。

第五,美國實驗室的研究沒有藏著掖著,非常公開,系裡的全部實驗室每週會有一次的joint lab meeting,大家分享各自的科研進展,看看有沒有可以合作的方向,效果極佳。

洋洋灑灑說了那麼多廢話,回到主題。我完全同意這篇PNAS論文的研究結論,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實驗室,本身就很少得到老闆的親自指點,更多的是師兄師姐們的言傳身教。

在美國博後期間,老闆每週跟我meeting一次,無非就是問問一週的科研進展,下週的打算,末了再禮節性關心下生活上的問題和困難;他的指導僅限於論文修改。更多的是實驗室內部人員的討論或者是同其他實驗室博士後、博士生、技術員的交流,每週一次的joint lab meeting為我們開拓了思路和視野,搞得我回國想開展類似的實驗室間的交流,很快夢想破滅,大家都不願意公開自己的研究領域,擔心被別人搶了idea。在國內碩士和博士期間更是如此,老闆很少能看到,日常管理工作有實驗室管理員,他負責購買試劑、報銷等各種實驗室運營和管理,所以老闆僅僅是給個方向,其他靠自己查閱文獻。對於一個門外漢,只能靠師兄師姐們的言傳身教。更有甚者,有報道稱直到答辯才見到老闆。

所以,有了認真、鑽研、刻苦、友好的師兄師姐們指導,博士生科研水平肯定不會差,除非你是那個被清理的人。

22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H-1B拒籤不斷,STEM OPT又遭嚴查,留學生就業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