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1872年,由容閎帶領出洋的第一批中國留美學生。

詹天佑肖像

近代以來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不論公費或自費,據統計先後不下百萬之眾。而最早橫渡太平洋,走在百萬大軍前列的那批留學生是如何跨出國門,拉開近代中國留學序幕的,其經歷遭遇又是怎樣的呢?

  近代中國留學風氣的形成,不能不說得益於近代中國留美先行者容閎。容閎1828年出生於廣東香山南屏鎮(今珠海市)。少年時期,因家境貧寒,他不得不就讀於離家5裡遠的澳門教會學校。1841年,轉入香港馬禮遜學校。因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得到該校美國教師布朗的青睞。

1847年,布朗因故回國,容閎也隨之前往,入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孟松學校讀書。1850年考入耶魯大學,4年後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成為我國在美國高等學府畢業的第一位留學生。

  容閎在大學讀書期間,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多次得到社會慈善團體和學校資助的獎學金。他和同學關係也很融洽,曾任耶魯大學文學社團“兄弟團結會”副書記,成為校中的知名人物。他雖身處異國他鄉,但看到中國政治腐敗,國家貧窮落後,“更念中國國民身受無限痛苦,無限壓制”,內心十分痛苦,立志要“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趨於文明富強之境”。

大學畢業後,容閎放棄了留在美國任職的機會,毅然回到中國,探求中國的文明富強之道。回國後,他先是冒死親訪南京城裡的太平天國領袖洪仁殲,探究“基督教救國”之道,但無功而返。失落中,1861年,他把目標轉向新崛起的地方實力派,希望憑藉他們的力量走“機器救國”之道。1863年秋,在李烈文、徐壽等人的引薦下,容閎在安慶謁見了地方實力派的代表人物曾國藩。經過兩次晤談,雙方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容閎對曾國藩的“高識遠見”甚為欽佩,於是提出建立機器局的計劃。曾國藩也十分器重容閎的才學,經與徐壽、華蘅芳商議後,決定採納容閎的建議,在上海高昌廟建立江南製造局,委任容閎赴美購買機器。

1866年,容閎為實施其教育計劃,建議曾國藩在江南製造總局設立兵工學校,培養機械工程技術人才。1868年,在江蘇巡撫丁日昌的支援下,容閎向清廷提出了4條建議,其中第二條提到:“政府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以為國家儲蓄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120名,額以試行之。此120人中又分為4批,按年遞派,每年派送30人。留學期限定為15年。學生年齡,須以12歲至15歲為度。視第一、第二批學生出洋留學著有成效,則以後永為定例,每年派出此數。”

同時,他還對留學生的學習、管理和經費支出等提出了具體辦法。此條送交總理衙門大臣文祥轉奏,當時因文祥丁憂在籍,無法轉奏,此事便被擱淺了。

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後,清政府命曾國藩、丁日昌等前往查辦,容閎應召擔任翻譯。他乘此機會重提派遣留學生計劃。丁日昌、曾國藩甚為讚許,於是,聯絡李鴻章等人上奏清廷。得到批准,他們便開始籌備派遣留學生的工作。當時設立的機構是經理留學事務所,具體負責學生的選派、出國前學習事宜等,由上海廣方言館總辦陳蘭彬和容閎擔任監督,另設漢文教習2人,翻譯1人。

1871年,在李鴻章的支援下,清廷在上海創辦了幼童出洋預備學校,規定每年訪選沿海各省聰穎幼童30名,4年共120名;不分滿漢子弟,俱在10歲至16歲之間,查考中學和西學,選中者取其年貌、籍貫暨親屬具結,收局註冊,併發給家屬補助金,在上海培訓半年。察看可以造就者,分年赴美國學習。但在第一年的招生中,由於當時社會風氣未開,多數人視出國為畏途。容閎等人不得不輾轉奔波,乃至親赴香港選拔,才湊足數額,其中廣東籍的佔近70%。

第一批幼童詹天佑、梁敦彥、蔡紹基、黃開甲等30名在上海預備學校,經過嚴格的訓練後,於1872年7月啟程赴美。除容閎先期到美國安排食宿外,同行的還有監督陳蘭彬、翻譯曾恆忠、教習葉源浚和容增祥等人。他們從上海碼頭乘輪船途經日本橫濱,橫渡太平洋,於9月13日抵達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市,在此逗留了3天,再橫貫美國大陸至紐約,轉馬薩諸塞州春田城,最後到達美國東部的目的地康涅狄格州哈德福特城。

1873年6月,第二批幼童王鳳階、唐國安、蔡廷乾等30名由黃勝率領赴美。1874年9月,第三批幼童唐紹儀、周長齡、楊兆楠等30名由祁兆熙率領赴美。1875年10月,第4批幼童黃祖蓮、陳金揆、沈壽昌等30名由區諤良、鄺其照率領赴美。至此,留美學生全部按計劃如期派出。

留學生抵達美國後,安排到美國居民家中分散居住,每戶2至3人。根據其英文程度高低分別進入小學或中學學習,以求循序漸進,然後再報考高等學校接受專門教育。赴美后的中國幼童,在短短几個月裡不僅熟悉了美國的生活方式,學到西方禮儀和新英格蘭家庭的嚴厲規範,而且還掌握了英語,能夠在教室和球場上向美國同齡學生挑戰。

為進一步鞏固派遣留學生的制度和解決學生住宿問題,1874年,容閎建議清政府撥款4萬美元在哈德福特城克林街建造了留學生大樓,兼作留學事務所的辦公地點。

留學事業雖已逐步走上正規,但也潛伏著危機。身為留學生監督的陳蘭彬,人在自由世界,思想卻異常頑固守舊,不時因一些瑣碎的事情與副監督容閎發生齟齬。如容閎認為學生到美國就應入鄉隨俗,脫下袍服改穿西服。陳蘭彬堅決反對,說什麼只有洋鬼子才穿西服;容閎認為學生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人格尊嚴,以後見了師長可不必跪下叩頭,陳蘭彬認為學生見到師長必須跪下叩頭,不如此則不足以顯示師道尊嚴;容閎支援學生穿運動衣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陳蘭彬則認為這樣有失大清國的體統。

此外,在學生零花錢和參加家庭禮拜等問題上,陳、容也各持己見,甚至發生矛盾衝突。後來,清政府又任命陳蘭彬、容閎為首任駐美國兼西班牙、秘魯正副大臣。

陳蘭彬接到任命後即移駐華盛頓,容閎則繼續留在哈德福特主管留美學生事務。在此期間,清政府曾派區諤良為監督,區諤良攜妻妾兒子赴美后,只知道遊山玩水,觀光遊覽,對留學事務並不關心。不久,區諤良因故被召回國。

1879年,經陳蘭彬推薦,清政府任命吳子登為留學生監督。吳子登曾任翰林院編修,也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視中國學生之留學外洋,素目為離經叛道之舉;因前與曾文正、丁日昌不睦,故於曾、丁二公所創之事業尤思破壞,不遺餘力。”

他上任伊始,即召見留學生。見面之後,因學生沒有向他行跪拜大禮,他對學生這種“目無尊長”的行為大為惱怒,認為這是容閎縱容、指使所致。此後,處處與容閎過不去。加上陳蘭彬與容閎有成見在先,極力支援吳子登反對容閎。吳子登便更加有恃無恐,造謠誹謗學生,說什麼留學生“已多半入耶穌教。此等學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國,必致全失其愛國之心,他日縱能學成回國,非但無益於國家,亦且有害於社會。”因此,他強烈要求清政府解散留學生事務所,撤回全部留學生。

在陳蘭彬、吳子登等頑固勢力的攻擊煽惑下,清政府一面命李鴻章查明留學事務所失職官員,一面令在美的陳蘭彬、吳子登對留學生“設法整頓”。規定加強漢文教習,學生不許穿西裝,不準剪辮子,見師長要行叩頭禮等。不諳官場之道的容閎對此倒行逆施雖感十分氣憤,但也無可奈何,一籌莫展。

當時,又值美國發生經濟危機,國內掀起一股排華浪潮,1879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所謂“排華法案”,美國政府改變了曾同意中國留學生入“西點軍校”和“海軍學校”學習的初衷。1881年夏天,清政府作出了全數撤回留美學生的決定。

容閎看到自己的教育救國計劃遭到摧殘,十分痛心。留學生得知這一惡訊,更是傷心落淚。當時,他們當中已有60餘人進入大學深造,其中有的正緊張地攻讀專業,有的已進入撰寫畢業論文階段,另外50多人也將讀完中學或中專基礎教育。他們集體去見容閎,希望容閎能與政府交涉收回成命。容閎也積極聯絡中外人士試圖挽救。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樸德及部分教育家致書清政府總理衙門,充分肯定了中國留學生所取得的成績,指出他們“自抵美以來,人人能善用其光陰以研究學術,以故各種科學之進步,成績極佳”。如今學生正是求學尚未到開花結果之時,即“摧殘於一旦而盡棄前功”,殊為可惜。他們還駁訴了吳子登等人的誣衊不實之詞,建議清政府派員“實地調查,以期水落石出”。

然而,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1881年7月,全體中國留學生不得不懷著深深的遺憾悉數撤離美國,悽然回國。當時,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正是受教育的好時機。中外有識之士無不對留學事業的夭折感到悲憤和惋惜。

愛國詩人黃遵憲就曾作《罷美國留學生感賦》詩,悲憤地說:“郎當一百人,一朝悉遣回,竟如瓜蔓抄,牽累何累累。”美國大文學家馬克·吐溫還透過前總統格蘭德寫信給李鴻章,對撤回留美學生表示惋惜。

首屆留美學生除已病故、中途回國和告假不歸堅留美國者26名外,其餘94名分批於1881年秋冬之交抵達上海碼頭。

對於如何安排這些歸來的學生,清政府沒有訂立一個具體的辦法,讓他們學有所用,施展才華。結果,第一批21名被安排到電報局學傳電報,第二、三批23名被船政局和上海機器局留用,其餘50名分撥到天津水師、機器、魚雷、水雷、電報、醫館等處當差。

然而,儘管有泥沙的淹沒,是珍珠終究會發光。這些留學生經過數年的實踐磨練後,逐漸在自己的行業崗位上嶄露頭角。如分到軍隊的留學生大部分是去組建海軍,中法“馬尾海戰”中,中方旗艦“揚武”號衝鋒陷陣,結果被炸沉,留學生殉職。中日甲午海戰中,有11名留學生參戰,分佈在各軍艦上。其中“致遠”艦大副留美學生陳金揆,在艦長鄧世昌帶領下,與全艦250名官兵為撞沉日旗艦“吉野”號壯烈犧牲。

以後,這批留學生中部分人員還成為中國海軍中能掌握“近代化”軍艦和指揮“近代化”海戰的高階指揮官。另外,這批學生在公交部門的貢獻也很突出。他們倡導修築鐵路,建設港口,開辦電訊,經營煤礦。

如他們當中的梁如浩曾任清末郵傳部副大臣和民國初年的交通總長,周萬鵬曾任全國電政總局局長,唐元港曾任全國電報局局長,詹天佑曾任“京張”鐵路局總辦兼總工程師,方伯梁等4位同學亦為該專案各處處長。他們採取“之”字形登山道和“中間垂直”法打通隧道等新技術,解決疑難問題,建成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據記載,中國第一批歸國留學生在不同崗位上,都成為了各部門的專門人才和技術骨幹。其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內有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其中大學校長2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次長、公使2人,外交總長1人,內閣總理1人,從事商業者7人,從事海軍者20人,其中將領1人。

4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讓孩子在快樂中還是在痛苦中成為普通人,很考驗年輕父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