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隨著機器對人工的替代,我們畢業生的競爭力何在?”在今天召開的首屆中國智慧教育大會上,當前我國教育系統中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嚴重不足,格物斯坦表示:必須從中學開始普及人工智慧素質教育,減少考試負擔,激發學習活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

所謂“人機一體”或“人機融合”,是指隨著奈米技術、基因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從生理、肉體上與機器合為一體,實現了“人的機器化”和“機器的人化”。在這方面,醫學上已展示了很好的前景。在這裡,筆者關心的是教育問題,即透過機器與人腦的聯結而實現的“意識傳導”將會對教育方式進而對教育的性質產生的影響。“意識傳導”是指機器與人腦進行聯結,從而實現意識、資訊在機器和人腦之間的直接傳導。

目前人腦與電子裝置和網路結合的實驗雖然仍處於實驗階段,但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人工智慧在應用於人機一體、意識傳導方面所展示出的巨大潛力不可估量。在樂觀派看來,“意識上傳成為現實只是個時間問題,”

即便人工智慧不可能完全失去控制,一定程度的失控又如何承受。當科學家、人類最聰明的大腦都無法理解洞察如何運算和做出決定的機器,機器為什麼就要按照人的期望和價值選擇來教育人類?從邏輯上講,它並不是必然的對抗人類,也不是簡單的聽從或依賴於人類,而僅僅是按照機器自己的“意願”、邏輯、不斷升級和進化的演算法在工作,在引導和教育學習者。

在人工智慧普遍應用之後,對一般的個體、兒童來說,不是機器在依賴於人,而是人的一切都離不開機器,包括教育和學習,不是個體在控制機器,而是高度進化的機器在洞察、分析、調節和引導著人的生活、學習、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還不如人工智慧更瞭解自己,只能把我們自己的規劃、改善和提升都交給了機器和演算法。

人工智慧全面改變了教師角色。人工智慧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師角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人工智慧不會直接取代教師,但透過“人——技”結合可以使教師從繁重的知識傳授中解放出來,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德育和能力培養等工作。智慧時代對教師能力的要求也相應發生巨大變化,對教師資訊素養的要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師能力標準將被重新定義,對教師的職業要求將全面更新。

人工智慧已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但在教育中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人工智慧對教育的作用機理、實施路線、師資力量等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有待研究解決。高校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和學科支撐,應該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應該加強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教育融合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助力我國教育現代化早日實現。

綜上所述,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的理想是點燃每個人希望的火焰,促進所有人的自由發展。但是,工業革命後,教育越來越成為傳授標準化知識技術的工具,分數成為全世界通用的評價標準,人——個性化、生動活潑的人在教育中越來越模糊。而人工智慧在教育上的廣泛使用,為教育迴歸本源,為教育、教師聚焦於學生、聚焦於人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

6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科教教育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