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以及殘酷的社會環境下,絕大多數父母都會選擇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有的家長並不認同這種教育方式,他們為了給孩子更完整的童年,會選擇對孩子進行快樂式教育。
姍姍是在“蜜罐”中長大的孩子,無論她提出什麼要求,父母都會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滿足她。
因為天性沒有被父母壓制,所以姍姍小的時候愛很廣泛:繪畫、彈琴、吹笛子等都會引起她的興趣。
面對女兒的這些興趣,姍姍媽也都滿足了她,但姍姍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不論學什麼,珊珊都是三分鐘熱度。
每種愛好幾乎都是一瓶子不滿可半瓶子也不咣噹,對於女兒的這種情況姍姍父母並沒引起重視,一切仍然以“女兒怎麼快樂怎麼來”為準則。
等到姍姍上大學後,在組織迎新會的時候,珊珊班上的38位同學,幾乎人人都有各自特長:唱歌、跳舞、樂器等。
可到了自己,雖然也有興趣愛好,但卻全都拿不出手,唯一拿得出手的除了吃就是睡,這讓姍姍瞬間湧現了強烈的自卑感。
後來姍姍打電話給媽媽哭著說:“一共38名同學,憑什麼人家都有特長就我沒有?”
電話另一頭的媽媽聽到女兒如此的質問後,瞬間對自己一直奉行的快樂教育以及沒有逼女兒一把而產生了後悔之意。
其實導致姍姍沒有一技之長的,並不是父母所奉行的快樂教育,也不是姍姍對待興趣的三分鐘熱度。
其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姍姍的父母沒能以姍姍的興趣為基礎進一步的引導。
現如今有很多家長都會將重心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甚至會認為孩子所做的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都是在浪費時間,但其實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幫助。
對於孩子的興趣,父母應該怎麼做?1、要能夠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
絕大多數的父母會發現,孩子在成長的初期都是以玩為主,他們似乎對什麼都感興趣,但卻又抓不住具體的興趣點。
對此則需要家長更多的去關注孩子,並及時和孩子進行溝通。
2、認可並支援孩子的興趣
當確定孩子的興趣方向後,家長們往往會將孩子的興趣在自己的內心中先進行一番點評。
還有些家長會以“這個興趣沒前途”為由禁止孩子做這件事,殊不知家長如此的行為卻是將孩子的興趣扼殺在了搖籃中,甚至會導致孩子對其他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
3、以孩子的興趣為原點對孩子加以引導
在找到了孩子的興趣點後,父母還要學會以孩子的興趣為中心,對孩子加以引導引導教育。
就像知名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他從小對女孩子喜歡玩芭比娃娃非常感興趣,但他的媽媽卻從他感興趣的物件上發現,讓兒子真正感興趣的是芭比娃娃身上充滿設計感的衣服。
這之後吳季剛的媽媽才以此為基礎培養出瞭如今的大設計師。
身為父母我們要知道,興趣這件事沒有好壞之分,有些東西在父母的眼中或許一文錢不值,但如若孩子堅持下去,卻也很可能會成為該領域的一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