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安穩及平淡成為高校畢業生追求的主流。相信大家身邊一定有這樣的同學,畢業後,便待在家中,全心全意去考各種編制。
似乎,擁有一份編制工作,就是人生贏家了。然而,這種現象在一些二、三線城市,更加明顯。編制工作,意味著穩定,旱澇保豐收。
“餓也餓不死,富也富不了”的工作狀態,卻成為現代高校畢業生的追求。我們的高校畢業生怎麼了?這其中隱藏了何種玄機呢?
其實,想要弄清楚原因,我們需要梳理一下中國商業發展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學習蘇聯模式,實施計劃經濟。公私合營後,許多私營企業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具有競爭力的國有企業。
改革開放後,我國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隨著投資加大,國內各大行業爭相發展起來了。也憑藉經濟騰飛優勢,國內就業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在那個年代,只要你有膽量及勇氣加上一定的努力,一定能取得不錯成績。因此,在這種大環境下,許多人紛紛選擇“下海經商”,從而為自己贏得第一桶金。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移動網際網路已經佔據民眾生活全部。網路巨大優勢,便是強大的使用者群體及強勢流量攻勢。
隨後,網際網路便開始自己各種經濟擴張,逐步將民眾衣食住行囊括於自己旗下。鑑於此種形式,傳統的實體經濟必然深受衝擊。
因此,近些年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大行其道,各種實體經濟逐漸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實體經濟的落寞,也將經濟帶入滑坡。
比如,曾經繁華的大商場開始走向落寞,而民眾更多的選擇在網上購物。可能有人會說,餐館及一些服務行業仍然欣欣向榮啊,沒見其倒閉啊!
此言不差,以線下服務為主導的實體經濟之所以沒倒,主要是由於實體經濟的終端體驗,是網際網路無法取代的。
然而,也正是基於此點,才會催生出許多020模式的網路平臺,其中以某團較為突出。試問一句,若是實體經濟丟失這一陣營,會出現怎樣的局面?
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小民營企業佔企業相當大的一部分。而這部分企業中,以民營實體企業佔主導。
這些企業,每年均對民眾就業,做出自己堅實貢獻。然而,隨著網際網路大行其道,其收入、利潤勢必受到巨大沖擊。
因此就目前而言,我們的中小民營企業病了。經濟衰敗,致使高校畢業生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從而致使他們,開始尋求較為有保障的工作崗位。
由於企業經營困難,從而致使員工收入減少,工作業績壓力較大。面對此種局面,許多高校畢業生難以抗拒這份工作壓力,從而尋求較為平穩的工作。
我們時常在網路上看到,有些高校畢業生會說,“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這句話。其實,這句話背後,滲透著無盡的悲傷。
因為,未來充滿不確定因素,很多年輕人對未來充滿恐懼,缺乏生活安全感,才會在網路上進行低沉的哀嚎。
就筆者來看,這句話,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寫。年輕一代,面臨各種網路收割,不僅淪為房奴,而且還會成為金融奴隸。
網際網路巨頭透過強大流量攻勢,對年輕人宣揚提前消費思想,從而使得大量年輕人踏入借貸深淵。最終,失去創造力的年輕人,逐步淪為網貸奴隸。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最佳化產業結構十分重要。可怕的並非經濟形勢差,而是產業結構壟斷化。一個被壟斷的經濟體,最終只會陷入惡性迴圈,從而失去市場活力。
聽完筆者講完後,你們覺得"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這句話,可以稱之為時代的縮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