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教育焦慮#

我們的家長總以為孩子學習好就好了!這樣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人父母的一片拳拳之心,但問題是,當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只剩下學習,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做到’超常’,這時我們的孩子就可能變得’不正常’。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一個孩子生下來既需要知識教育,也需要生活教育。將這兩個教育完整地結合起來,相互支撐配合,才會有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孩子。

現代家庭卻逐漸“學校化”、“知識化”,家庭變成了課後補習班,父母變成了學習“監工頭”,從學校到家庭,關注點全都在學習成績和技能上。

以前,貧富差距較小,人們的生活經歷大多相似;現在,同齡人之間的生活可能天差地別。

知識改變命運,很多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要求只有一個——讀書學習。他們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孩子的未來就會光明、美好。

因此,當孩子沒有按照預期發展時,父母就會焦慮,並想方設法讓孩子“重回正軌”。

比如,各方面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名學生,如果一個學生期末英語考試總分更高,另外一個學生的父母就會焦慮,認為自己的孩子英語能力不如另一個學生。

其實家長需要考慮的不應該是孩子是否輸在起跑線上,而要想想孩子在1萬米、兩萬米以後會不會掉隊,在10年、20年後,還能不能順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和社會。

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習的機器,他們需要豐盈的生活,而不是“吃飯”“學習”“睡覺”這樣簡單生活的重複。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什麼階段培養什麼能力,什麼階段學什麼,父母只有掌握了這些需求和規律,才有機會培養出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小孩”。

在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時期,孩子最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

在學齡前,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關心、鼓勵,以及來自父母和親人的安全感,讓其能自由玩耍,能天馬行空。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最需要透過獨立完成任務,正常與人交流,父母的關心與理解等途徑來證明“我能行”、“我值得”。

什麼樣的教育最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毫無疑問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個人具有的潛能。

關於這方面的教育,國際學校通常做得比普通公立學校好,這也是很多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原因之一。

國際學校會參照歐美學校辦學,給學生留足自我成長的空間,又不讓其“邊緣化”,小班教學讓教師的關注度能最大化給到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

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國際學校的特色。學生透過參加各類興趣課程,探索、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特長;透過研學專案、國際冬夏令營等途徑,開拓視野,培養國際公民應該有的基本素質。

光提高學生的成績不難,難的是既提高學生成績,又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活動時間,有培養興趣愛好的機會,能獲得自我認同,產生心理問題時老師能第一時間發現並解決……

現代社會愈發強調全面發展,美育教育、勞動教育、人工智慧教育……父母目光要長遠,教育投資要選對方向,不能僅僅圍繞著補習班、課外班轉,孩子的培養目標應該多元化,僅僅盯著“985”“211”不放對孩子的成長可能不利,畢竟檔案規定的優質學校就那麼幾所,而孩子的成長成才方向卻可以是多向的。

//ENGLISH 實用英語速學

日常英語:除了“No, thanks.”,還可以怎樣表達拒絕?

你可以這樣說:“I'm good.”

如果有一個朋友與我們分享零食,而我們有一點點飽,或者出於客氣等各種原因不打算吃,就可以說“I'm good.” (我就不吃了吧。)

你還可以這樣說:“I'll pass on this one.”

如果一位朋友要請我們吃一種我們不太能夠接受的食物,我們可以說“I'll pass on this one.” (這個菜我還是pass吧。)

2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女性受教育程度超過男性,努力能抵消性別歧視?男領導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