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部非常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事實上除了英國,還有日/蘇(俄)/澳/非/美/荷拍攝的版本和類似的紀錄片。透過跟蹤13個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用長達 28年去記錄探尋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節目組每隔七年會採訪他們一次,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這些孩子都長大到28歲了。當我們試著去看完這部紀錄片的時候,相信大部分的人情緒一定很低落,不願接受其中的現實。
這13個孩子大概7歲的時候都在上一年級,那時候他們有著稚嫩的臉龐和高大而華麗的夢想,對往後充滿了美好的憧憬。而7年後,他們都14歲了,有些人的夢想發生了改變,還有些孩子執著的堅持著。
小樹的父母是普通的辦公室職員,父母對孩子是純放養。7歲的小樹每天都要玩兩個小時的電子遊戲。到了14歲,便開始上補習班,支撐他學習的動力是大家都說大學很輕鬆上了大學每天可以好好玩了。又過了7年,21歲的小樹在東京讀大三,現在他的目標是當一名檢察官,但因為考試失敗,很快放棄了當個檢察官的想法,就在一家連鎖咖啡店打工。說起放棄的原因,小樹說想當檢察官是因為有地位,人們尊重這份職業,但他意識到,這並不是它喜歡的事情。
和小樹不同,小美的家庭非常重視學習。7歲的時候小美就是一個非常好強的孩子,到了14歲,小美更是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是一個“學霸”,對於未來,她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去出版社工作。21歲小美順利完成大學學業開始找工作,然而給20個出版社投簡歷,卻通通沒有錄取,最後卻在一家企業的自助餐廳當了一名營養師。一路順風順水的小美,第一次感受到了現實的無奈和骨感。
在這些孩子當中,家庭最好的是小貴。她在東京長大,家庭的教育理念是典型的“精英雞娃教育”。7歲的時候她的時間就被課外班填滿。彈琴、書法、劍道、游泳、補習班...那時候她最大的願望是能變出“另一個自己”來寫作業。然而即使是這樣拼命的學習,小貴依舊沒能進入家人希望的首選學校。小貴一直覺得自己 的人生很不成功,直到21歲她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成了一名日本航空的空姐,她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終於能讓父母自豪了。然而這份工作並不像表面那樣光鮮,只要稍有疏忽,就會有人指著鼻子罵,有時想偷懶睡個覺也不敢。
這些少年還有一個天賦少年小重。他從小就渴望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他很幸運,父母也全力支援他的理想。而小重似乎確有天分,21歲他是大學裡的投球手,打出了不少成績,還上了新聞。這樣的意氣風發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幾年後他放棄了夢想,退出了棒球隊,在父親的印刷廠工作。說起原因,也就是一句話,有些事是沒有定數。
這幾個孩子21年來的人生軌跡,看了後是否覺得有些失落?
其實在國內這樣的事情只會更激烈。如清華,北大等一些985,211大學的高考錄取率就可以窺見現實的競爭是那麼的殘酷。這是家長不願意面對的事實,認為自己的孩子會走的“很遠”。但也有極大的可能他只是換了一個城市,換了一份工作,但過的生活將和你的現在是差不多。
“成功的人生”永遠是低機率事件。做父母的都有一個共同點願望,想為孩子掃清障礙,保全他們一世無憂。而這部紀錄片卻在告訴我們無論是關於工作、親情、愛情前人所經歷的煩惱和困難,孩子都會一個不落的再經歷一遍。
做空姐的小貴,家庭給她的保障是這13個孩子最多的了,但是工作的第三年,他所在的航空公司破產了父母還遭遇了車禍幾年後才慢慢恢復。其他的孩子有的因為丈夫賭博正在申請離婚;有的和母親關係生疏,大吵一架後離家出走;還有的揹著父母偷偷從大學輟學,孩子極有可能不會按你預設的道路走下去,他們會想盡辦法擺脫掌控,育兒路上太多不可控的因素。
人生苦短怎樣的孩子才最接近幸福?
紀錄片裡28歲的時候有三個孩子傳遞出來的狀態非常好。
第一個孩子很讓人意外,是那個愛打電子遊戲,沒考上檢察官在咖啡館打工的小樹。現在他已經升職為店長。他負責分店在1000家連鎖店裡銷量第一。在這個工作裡他找到了價值,因為這家店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他也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開一家店,獨立自主,嘗試新事物。他眼神裡有自信的光芒。
第二個孩子在紀錄片裡沒有什麼存在感,她叫小江生活在一個小城市,21歲在老人院工作22歲結婚,很快就有了孩子,生活按部就班。但是她有從平凡生活裡得到快樂和平靜的能力。她說:“這正是我想要的”。
第三個孩子是做空姐的小貴。公司破產和父母的車禍讓她成長了很多,她經常和朋友一起跳舞努力、積極、正向的去面對生活裡的困境。
當孩子有追求的勇氣,有健康的心態就會以自己的方向趨向幸福,這才是真正的“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也是99%的人要過的平凡而豐富的人生。接受孩子終將平凡,接受孩子躲不開的磨礪,這才是父母必修的一堂成長課。
願大家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韌勁,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氣。如果孩子或家人及朋友只是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我們是不是愛他們一如當初?我們的狀態和心態決定了孩子和身邊的所有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對那99%大機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