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打著“STEAM教育”旗號的培訓機構,主要有這幾類:機器人、兒童程式設計、3D列印、科學實驗等。都是從中抽出某個模組,進行課程的拼湊,格物斯坦表示:教育始終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各個學科之間都是互相依賴的,拿出單個的知識點,將體系拆解得支離破碎,對孩子來說,只觀樹木,而未見樹林。
目前來看,大部分機構都是有意無意的忽略了這種學科間“互相依賴性”的本質,用太多的概念來誤導家長。所以STEAM教育,要想對孩子的成長有價值,就要重視“互依性”,重視課程的體系化。
然而,沒有體系,沒有深度,停留在對科學實驗或教學內容的拼湊,這是市面上的很多STEAM機構的本質。創客教育可以從小製作起步,但是這些機構卻誤把雕蟲小技當作科技創新。孩子能得到的就是每個實驗的一點點知識和好玩。機器人培訓機構基本就是國外引進一套硬體,然後拼湊一些好玩的搭建的盒子,背後根本看不到對能力培養的體系,基本也就是一個高階玩具,個別機構更是直接買一套國外的硬體和課程,數年沒有更新和研發,而且整套內容在國外已經被淘汰了。
藝術的本質就是創意,實踐證明,對多學科的融合學習,更能實現藝術的創意表達。舉一位童叟皆知的藝術家的例子:米開朗基羅,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藝術家,但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一位科學家和數學家。他透過畫畫這種藝術表達方式,展現自己在科學、數學領域上的知識和能力,正是因為他對科學和數學概念的深度理解,促使他創造出了遠超出當時那個年代的藝術傑作。除了米開朗琪羅,被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芬奇,也充分體現了其博學多識的一面,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土木工程等領域的學識成就了他的藝術人生。
傳統的授課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其中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於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
尤其是程式設計的複雜性和枯燥性,在少兒的年齡段要接受程式碼的編輯過程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性與創新性,所以必須要透過增加有趣味心煩以及人性化的內容來吸引孩子。
團隊協作強調的是合作,是情商的表現,但情商的體現更是在解決問題上。STEAM教育不僅從動手能力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均衡發展,成為高智商、高情商人才,而且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情商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它在課程落實的過程中會遇到這種不可預知的意外.
綜上所述,需要孩子一個一個的去解決問題,這與中高考備考過程有點類似,中高考的備考過程,就好像打遊戲中打怪一樣,需要有狀況才能把各種各樣的狀況處理掉。其實人生也是如此,人生碰到無數狀況時,都需要冷靜、理智,儲備好各種能力,然後用這些能力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