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我們有時會這樣想。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引導青春期的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作為父母,又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他們溝通呢?一起來看。

墨軒透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心儀的中學,但這所學校離家比較遠,離開了昔日熟悉的夥伴與環境,他感覺有些孤單。入學後墨軒發現自己成績平平,既不是老師重視的優等生,又不是老師關注的問題學生,產生了一種失去方向的感覺,開始懷疑自己努力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繼昊是墨軒的同桌,陽光開朗,待人真誠。漸漸墨軒和繼昊成了好朋友,樂觀的繼昊經常帶著墨軒一起學習、打球、結交朋友。墨軒慢慢開朗起來,對學習和生活又恢復了信心。

青春期身體的鉅變必然引發青少年對自己的重新審視。審視裡可能有懷疑、有否定、有期許。和案例中的墨軒一樣,青少年在重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會迷茫、會無助,他們同樣需要來自同伴和師長的協助來共同度過這一成長時期。

自我同一性的動力

因此,指導青少年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協助他們瞭解自己是這一階段教育的重要任務。

應知

“我是誰”

對於青少年來說,回答“我是誰”,“我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是很重要的發展任務。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青春期的首要任務是面對"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這一危機。青少年努力理解自我並非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不適”,而是一種健康的、至關重要的過程。這一過程建立在早期發展成就的基礎之上,即信任、主動和勤奮的基礎之上,同時為應對成年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奠定基礎。當青少年解決了“選擇職業”、“形成價值觀”、“建立滿意的性別同一性”這三個主要問題後,同一性就形成了。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我很重要”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飛躍期。在此期間,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越發豐富起來,他們花很多的時間進行內省:“我是什麼樣的人”,“我的特徵是什麼”,“別人喜歡我還是討厭我?”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開始縈繞在他們心頭。

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指出,青少年時期新發展出的複雜元認知能力(人們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認識,以及對自己認知的監控能力)使得他們很容易想象別人正在思考著自己,並且他們還能想象到別人思維的細節,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的原因。

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是一種自我熱衷的狀態,他們會認為全世界都在關注自己。青少年可能發展出所謂的“假想的觀眾”(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比如一個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可能覺得全班同學都發現了他下巴上新冒出的痘痘。

青少年與成人的衝突

青少年自我意識高漲是他們出現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隨著青少年的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邏輯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常常對父母或者其他權威提出質疑。同時他們也變得更加喜歡辯駁,熱衷於利用抽象推理來找出他人解釋的漏洞。

心理學家霍爾認為,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和成人社會的各種迫切要求使得青少年不得不去努力適應,而他們的這些努力就迎來了一個“疾風暴雨”的時期,產生了與成人的代際衝突。

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不同。研究發現,放縱型的教養方式會使得青少年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忽視規則等行為特徵;過分嚴厲的專制型教養方式則可能使得青少年出現退縮或叛逆心理、排斥教養者、不恰當地尋求自我獨立等行為特徵;民主而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可以給青少年的發展預留更多安全的空間,促進他們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持這種教養態度的父母更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和孩子一起商討問題,他們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引導,也會讓孩子在挫折中學習承擔後果,而不是幫孩子逃避問題。

青少年的同伴交往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與同伴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同伴是青少年重要的情感支援之一。青少年在這一階段正經歷著生理上的飛速變化,與有著相似變化的同伴在一起分享這些經驗,有助於青少年更好地接納自己。

相較於處於童年期的孩子,青少年的交友範圍逐漸縮小,他們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兩個。這一階段青少年交友的原則一般以志趣相投為主,所建立起的友誼也相對穩定和持久。如果有心事傾訴,好朋友常常是第一序位的傾訴物件。在青少年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間往往可以彼此袒露自己認為最重要的秘密。青少年認為好朋友之間應該坦率、互相關心和保守秘密。這種交流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同伴交往能夠使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因此,擁有親密、穩定、支援性友誼的青少年一般對自己評價更為積極。

值得注意的是,異性之間的同伴交往在不同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特點。幼兒時期,同伴交往是不分性別的,童年期的同伴交往則是性別隔離的。進入青春期後,異性之間的交往逐漸增多,相互之間更感興趣。但在青春期早期,這種對異性的興趣往往以一種相反的方式表達出來,或故意漠不關心,或故意在言行中表達輕視,或以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所以從表面上看,男女生常常故意互相排斥。到青春期中後期,隨著認知思維逐漸成熟,男女生的關係開始融洽起來。在這個階段,男女生心中也許會有自己喜歡的異性朋友,這種情感也有其積極的意義。

應會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地尋求自主,即自我的獨立性和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認識到這種轉變是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正常發展任務,有助於教師和家長迎接這種變化,理解青少年,緩和可能出現的代際衝突。

在班級活動中促進學生了解自我

自我認同是青少年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教師不妨針對青春期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活動,採取多種方式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瞭解自我。

具體而言,考慮到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協同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開展學生活動時可以兼顧學業發展、身體發展、社會性發展等多個方面,開展學習交流活動、體育競賽、演講比賽、社團活動、外出遊歷等活動,為滿足青春期學生對安全、歸屬感、被尊重、愛與被愛以及自我實現等方面的需求創造條件。

引導學生了解自我的活動方案

一些心理發展活動可以很好地協助青少年瞭解自我。

20個“我是誰”

在課堂上,讓學生寫出20個“我是……”,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的多個方面,促進其對自我有更深入的思考。

從學生對自我的描述中,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在不同層面上的自我,可能有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等等。如果發現學生的自我認知比較消極,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工作,瞭解原因,引導學生悅納真實的自我。

開啟喬哈里視窗

引入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概念,引導學生更全面地瞭解已知的自我,並對未知的自我進行探索。

表1-3 喬哈里視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確的認識自我就是要更全面地瞭解自己。人對自己的認識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與他人分享自我,透過他人的反饋可以減少盲點區,我們對自己的瞭解就會更多面、更客觀。

引導學生悅納自我

積極悅納自我就是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滿意的部分和不滿意的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到他/她自己所欣賞的方面,引導學生悅納自我。

下面是一些關於自我積極方面的描述,供教師參考。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填寫,填寫後可以讓同學們進行分享交流,教師也可以參與互動反饋。

在每位學生完成分享後,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可以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也可以指導學生不盲從他人的批評,不把別人的評判當作最後結論;也可以倡導學生虛心向他人學習,汲取他人身上的優點等。

給學生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1)不隨意給自己貼便籤,例如我很笨、我很胖等。

(2)欣賞自己的獨特之處,也學會欣賞他人。

(3)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有自己的隱秘區,接受自己的脆弱之處,也不要傷害別人的脆弱之處。

(4)與志趣相投、能夠欣賞你的人交朋友。

(5)採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自我放鬆。

幫助學生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案例中墨軒同學剛開始進入新環境時,覺得很孤單,後來在陽光開朗的繼昊的幫助下順利融入了新集體,恢復了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可見青春期同伴支援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青少年友善品質的培養,營造融洽的團體氛圍,幫助每一個學生順利融入到集體中去,發展健康的友誼關係。針對人際交往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指導。

1. 開啟心窗,主動交往

與人交往首先要開放自我,這才有與他人進一步交流溝通的可能性。主動向朋友敞開心扉,信任他人,即使偶有傷害,也要明白那只是個別行為,大部分同學都是懷著真誠的心與同伴交往。勇敢、主動的人能贏得更多的可能性。

2. 培養利他意識

3. 心懷真誠,坦蕩待人

真誠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則。真誠即表裡如一,真誠可以促進信任,信任是友誼的基礎。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測試,讓不同群體的人寫下最喜歡與哪些特質的人交往,結果表明,“真誠”是大部分人的共同選擇。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真誠坦蕩都是最動人的品質之一。

注意性別界限

青春期的學生除了身體性別特徵開始發育,性別意識也開始凸顯。教師在與同性別學生交往時,可以發揮其性別優勢,給予學生相應的支援;在與異性學生交往時,在這一階段除了要了解不同性別學生的不同特點與需求外,還應嚴格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適當,與學生保持好距離,當遇到可能涉及異性學生隱私問題時,應請適合的教師介入,配合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盡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學生。

6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特級教師談家長焦慮:孩子所有的“不理想”,與您自己有多少關係? |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