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很多大學都早早就放了寒假。前些天碰到一個剛上大一的學生放假回來,我們就聊了聊他的大學生活。

作為一個新生,遠離父母的大學生活非常的不同,一切都是新鮮而多彩的。大男孩聊得很歡,說他們的宿舍生活和高中是多麼不同,說他們的食堂飯菜,說他們的教師和高中的區別,說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說他們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我靜靜地聽著,完全能感受到大男孩的喜悅。

說到社團演出的時候,我問道:“你參加什麼社團了嗎?”

大男孩一頓,說:“沒有。”

說到籃球比賽的時候,我問道“你上場了嗎?”

“沒有,我打得不好。”

看著大男孩給我看的他們學院的演出,我問:“怎麼沒看到你的節目?”

“我唱得不行,沒報名。”

我沉默了,然後等他說完,我再次問道:“你參加班幹部競選了嗎?”

“沒有。我不行,選不上的。”

“你試過了嗎?”我盯著他的眼睛。

“我,我是佛系青年!”大男孩不自然地笑著說。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佛系”成了很多人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這個最早見於鄰國日本某雜誌的網路流行詞,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人生態度和生活狀態。

“佛系青年”、“佛系買家”、“佛系購物”、“佛系員工”、“佛系追星”、“佛系父母”、“佛系子女”、“佛系老師”、“佛系學生”、“佛繫戀愛”等等,萬事萬物皆可“佛系”。

追根溯源,“佛系”本指歷經人生磨難,品嚐過人世百態,最後看破紅塵,活得超凡脫俗,踏上成仙成佛的大道。

能真正做到“佛系”的境界,超離了紅塵的紛爭,確實是極好的,能構建起和諧、理性的生活秩序。所以,那麼多的人會皈依宗教,追尋精神上的平靜和超脫。

可是,請在萬物皆“佛系”前,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我是真的佛系嗎?還是,我只是恐懼!”

是的,有些所謂的“佛系”,不過是我們因為恐懼而逃避的華麗藉口罷了,不過是一種求之不得而乾脆降低人生期待的無奈而已。

就像上面那個大男孩,說著自己是“佛系青年”,所以不屑於參加社團、不參加球賽、不參與競選。可實際情況是,他是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敢競選、因為覺得自己技不如人所以不敢上場打球、因為認為自己唱得不夠好所以不敢報名社團活動,並不是因為“佛系”,並不是因為他看破了紅塵、超脫了俗世,他深深地淹沒在這俗不可耐的紅塵中,被恐懼心牢牢地抓住,用“佛系”的偽裝給自己畫了個圈,不敢踏出半步。

當那個大男孩說著“我是佛系青年呀!”的時候,其實他的潛臺詞是在說:“你不要再追問了,我不想看見真相,我害怕看見真相!我害怕被指責!我都已經把自己退縮到角落了,你看不見我!”是的,他都已經“佛系”了,無慾無求了,我們還能要求他什麼呢?我們還忍心再“苦苦相逼”嗎?我們這些人怎麼就這麼“壞”呢?對一個看破紅塵的人都不能放過。看,迷戀紅塵俗事的是我們這些人,心心念念放不下的是我們這些人,所以,“佛系青年”很無辜,“佛系青年”高高站在上面俯視我們,心裡不免升起一絲優越感。

很多的“佛系”都不過是我們的面具,為了掩飾我們內心深深的恐懼。可能這恐懼是怕失敗,可能是怕被人嘲笑,可能是怕被人輕視,可能是怕被人看出來我們的軟弱。

這恐懼來自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事件,可能是小時候我們摔倒時被父母的嘲笑,可能是我們考試失敗時老師的責罰,可能是我們打破了碗時大人的指責。。。。。。

我們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點,沒有人願意被否定。即使沒有自信,我們也想要擺脫被否定的感覺。有人會假裝積極,有人會用憤怒來攻擊他人以表達自己依然有力量,有人則會用抱怨來推卸責任。

而帶著“佛系”面具的我們,就是把自己退縮到自認為安全的範圍內,看似不爭、不搶、淡定、從容,其實內心早就千瘡百孔,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

因為“佛系”的面具,我們可以避免承擔自己的人生責任,看似淡定的背後,是懦弱無力的恐懼。

真正的“佛系”是包容天地萬物的認知,是接納真相的勇氣,是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充滿激情的熱愛。

下次再說“佛系”前,請捫心自問一下:“我是真佛系嗎?還是真恐懼?”

願有一日,我們能真的達到“佛系”的境界,淡定從容、激情四射地在紅塵中生活。

8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新加坡中學分配結果公佈,名校錄取線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