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了歷史學科組教研分享會,教研組長王榮老師在認真研讀歷史學科素養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為我們分享了《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落實時空觀的幾點做法》。
首先她和我們一起重溫了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內在邏輯和在學科育人中的具體目標指向,以及時空觀念在歷史課教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接著,透過生動的教學案例,為我們展示和介紹了她在實踐中落實時空觀的幾點具體做法。
第一、講授新內容前都為學生製作時間軸,把重大歷史事件放在時間軸上去記憶、認識、理解,用時間把歷史事件像珍珠一樣串成一條線。如講述牛頓力學體系形成和進化論誕生時,她把歐洲新航路開闢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重大事件串起來,按時間排成隊,形成事件鏈,讓牛頓力學體系和進化論按時間歸位,學生就容易理解牛頓力學體系與文藝復興的關係,進化論和工業革命的關係了,瞭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就比較容易,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逐漸得到培養。
第二、用歷史上的幾次大寒潮來解讀中國古代歷史上幾次民族大遷徙和經濟重心南移,很是別開生面,對培養學生多緯度認識歷史,構建空間觀念有很大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第三、以社會轉型的視角來認識重大歷史事件的性質和作用,來培養學生時間空間相結合的觀念。如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時期,透過這條主線去認識春秋時期各國改革和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性質,是不是就很容易了。14~18世紀的歐洲是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在轉型,在這個主題下去認識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性質,就非常容易理解為是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這一性質了。
一個小時的分享會很快就過去了,但需要整理和消化的還有很多,大家都表示她的這幾點好的做法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特別是每節新授課都為學生製作時間軸的做法,我們都要去好好嘗試和堅持。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同伴互助,自我提升,我們可以做得更實,做得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