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談論家教“雞湯”,認為“快樂教育”就是父母最常喝的一碗“雞湯”。作者認為“教育,是一項需要付出大量艱苦智識的挑戰。可這種‘快樂教育’的結果是:光玩了六年,基本禮貌、知識、能力和視野一個都沒有,還一個個心比天高,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受不得管、吃不了苦、聽不得罵、學不會基本加減乘除。”
顯然,從作者言語中可以發現相對應於“快樂教育”來說,作者認為正常的教育應該是“要被管、要吃苦,要捱罵,不能與眾不同”。
可是學生受教育就是吃苦受罪嗎?
如果當前孩子在受教育期間僅僅在認知過程中吃苦倒還可以理解,而事實上學生在學校期間更多焦慮的不是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學業水平,是和同學之間無休無止的“競爭”,是家長喋喋不休地與“別人家孩子”的比較,是對“人上人”的追求的過程中“同類相殘”的痛苦。
為什麼“快樂教育”會有市場呢?因為孩子們在學校“吃苦”,是因為孩子做不完的家庭作業;為什麼這麼多家長把“快樂教育”當作任意地玩呢?是因為在宛若“監獄”的學校,孩子玩的太少;為什麼好奇心滿滿的孩子會在求知中覺得痛苦呢?是因為學校並沒有給學生求知的機會,死記硬背成為主要方法……
作者認為諸如“快樂教育”這些“雞湯”阻礙父母理解真實教育世界、採取有效教育方法。那麼有效的教育就是回到學校和同學“拼殺”佔領通向“名校”的“獨木橋”嗎?
快樂教育也好、傳統教育也好,都要遵循孩子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快樂教育和作者理解的“沒頭沒腦的玩”是不一樣的,同樣傳統教育也不應該是讓孩子“吃苦、被管”的。教育中,有的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有的學生在學習中受挫,孩子的發展就是在成功的喜悅和失敗中的受挫中交替進行的。過分強調哪一方都是不可取的。
我們不能因為“快樂教育”有瑕疵就走到它的對立面去。反而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快樂教育”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市場?以此來反思學校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才是。
我們同樣不能把認知過程中遇到的智力困難和教育中的所謂的“吃苦”現象混淆在一起。
我們不能因為反快樂教育“雞湯”而預設“吃苦”在教育中具有必然性和“合法性”,更不能把對孩子打罵所吃的“苦”當做是一種磨練。
我認為在真正的認知過程中,學習獲得成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如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吃苦”了,那肯定是教育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