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好教育呢?
擁有兩個孩子的 Mariana Rudan ,通過丹麥之旅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引發家長和學生焦慮的原因,原來可能是搞錯了教育重點。
她這樣講述道:
我的孩子們在悉尼北岸下游的一所大型的小學上學。這所學校以優秀的學術成績而著稱,所以孩子要跟上學習的壓力也是真實存在的。
那天晚上,像往常一樣,我問他們這一天過得怎麼樣,並讓他們分享了校園裡的快樂的事情。我女兒一口拒絕了分享,她覺得沒有任何高興的事情可以分享,但遭受羞辱的經歷有一個。
她緊接著講述了她在班級乘法表比賽中的糟糕經歷。在比賽中,當老師喊出數學加法時,兩個學生需要競爭,第一個衝到黑板前且回答正確的為贏家。
很遺憾,她輸了。
上週,班上的另一個孩子在拼寫比賽中也遭遇了類似的焦慮,主要表現為胃痛。
我問女兒,為什麼這樣的鍛鍊讓她感覺如此糟糕?她相信跑得最快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嗎?
她回答道:“不,媽媽。我不這麼認為,但我從其他同學的臉上看出來他們就是這麼認為的。”
我知道作為一個家長在那一刻的反應是至關重要的。我提醒她輸了也沒有關係。這意味著你還有改進的空間。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焦慮呢?
我們都知道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但我們的小學生呢?他們又因為什麼原因加劇心理焦慮呢?
我們一直在努力調整孩子的時間表,過度保護他們不受失敗的影響,鼓勵適者生存的心態,這是原因呢?
對競爭的同情在澳洲,當一個孩子無法應對社會壓力時,他們典型的反應就是假裝沒有發生,或者讓他們尋求外部幫助。
但很明顯,我們還需要做更多。
很明顯,我們可以從教室開始,把教授同情心、包容和成長心態作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
澳洲的小學一級開始採用這種方法,雖然數量不多,但正在不斷增加。而丹麥幾代人以來都做的相當成功。
我在2017年訪問了丹麥,想看看是什麼讓他們如此開心。因為根據世界幸福指數,丹麥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而且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40多年。
丹麥人沒有“我和你競爭”的文化。經過大量的採訪,在教室裡呆了一天,我發現這一切從小學就開始了。
我們的課程非常注重孩子的“整體”,而不僅僅是他們的體育或者學業成績。丹麥的整個課程致力於教授同理心、互相尊重和社會凝聚力,而不是互相競爭。
而且,那些聰明的孩子們會成為老師的小助手,幫助其他孩子更好地理解課堂上更具挑戰性的東西。
根本哈根市負責兒童和青少年事務的前市長 Pia Allerslev 和一個由小學老師轉變為校長的 Mette Broegard 告訴我,丹麥教師在早期的學年裡會教孩子們如何發展自己的內在情感指南針,重點關注諸如社會化、自主性、批判性思維和自尊。
Broegard 女士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丹麥人都知道他們的孩子會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還覺得沒有能力承受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即便成為數學天才也毫無意義的原因。
眾所周知,真正的幸福並不僅來自高水平的教育。
這取決於一個人處理壓力的能力,以及當生活給你製造麻煩時,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同理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被教授,並在其他課程中得到實踐。
創造擁抱完整人的文化美國最近的研究表明,自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以來,年輕人的同情心下降了近50%。
事實上,正如 Peter Gray 教授所指出的,與30年前的平均水平相比,現在約70%的學生在自戀方面得分更高,而在同理心方面得分更低。
他在 Psychology Today上寫道:“這種特質很強的人,不會幫助他人,除非他們覺得這樣做可以立即獲得好處或者得到認可。”
“否則他們會毫不費力地踩在別人身上,努力達到頂峰。”
因為在我們的教室裡教授同同理心不夠,才導致我們的孩子如此焦慮。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認為,將道德教育作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這可能只是創造一種擁抱“完整”人的文化的第一步。
兒童是有不同需求的個體但即使是丹麥人也會第一個告訴你,學校只是這個解決謎題的一部分。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作為父母,我們觀察自己的預設設定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的行為和信仰系統,往往反映在我們孩子的行為和內心。
如果我們感到焦慮、容易武斷或者輕視,那麼我們的孩子很有可能會接收到這一點。
丹麥父母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們非常重視和孩子們供度美好時光。
在丹麥,我走進的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暑假,上面擺滿了棋盤遊戲。
我遇到的家庭成員都談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積極鼓勵團隊合作,包括一起做飯、一起砍柴生活(是的,他們會讓孩子用斧頭)、一起玩遊戲、一起打掃衛生。
與家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絡是丹麥文化的基石。
作為父母,很自然地想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最好的人生開端,給他們最好的工具,給他們慷慨的讚美。
但如果丹麥人說到點子上了呢?如果我們鼓勵孩子們專注於他們的努力而不是讚揚,專注於他們的同齡人而是僅僅只關注自己,那會怎麼樣?
Jessica Alexander 和 Iben Sandahl 在他們的一本書《丹麥的育兒之道》(The Danish Way of Parenting)中深入探討了合作的重要性。
他們這樣寫道:“與我們可能認為的相反,人們的大腦實際上從合作和幫助他人獲得的滿足感要比從獨自獲勝中獲得的滿足感更強烈。”
“同理心是造就成功的領導者、企業家、經理人和企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這一點並不奇怪。”
“它減少了欺騙,提高了我們的寬恕能力,極大地改善了人際關係和社會聯絡。”
Alexander 和 Sandahl還描述了丹麥教師是如何被訓練如何在學校裡遵循一種被稱為“差異花”的教育做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學會把每個學生看作是具有不同需求的個體。
目標可以是學術的、個人的、和社會的。然後老師制定一個計劃來評估每個孩子的強項和弱項,並組織相應的活動和小組設定。
例如,在我女兒的教室裡,數學很好的孩子可能和像我女兒這樣需要更多幫助的人展開合作。
同樣地,那些社交焦慮、難以交朋友或者在公共場合害怕講話的人,如果能和我女兒這樣類似的人在一起,將會受益匪淺,幫助克服社交恐懼。
鼓勵挑戰自我,而不是成為最好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的丹麥之行真的是收穫滿滿。
它教會了我,在那些年的早期,把注意力放在玩耍上而不是追求完美,鼓勵超越自我而不是成為最好的。
最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形成了團隊合作比個人更成功的觀念。
他們的學校也正在向這個目標邁進。有一天晚上,當我把兒子抱在床上睡覺時,他告訴了我他所上的“情感”課,他們剛剛開始和一名二年級的志願者老師一起學習這門課程。
每週只有一節,需要持續幾周,但他說,這教會了他情感,以及如何處理它們。
他告訴我說:“媽媽,你知道我很堅強。”
“我會忘記那些說我的壞話,並且不會讓它影響我。”
基於我的孩子們不斷帶回家的各種優異獎項,我想說的這個關鍵資訊已經被理解了。
他們現在可能在考試或者比賽中沒有名列前茅,但他們似乎為同學們的幸福做出了很好的貢獻。
在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由焦慮驅動的世界裡,我為他們感到無比自豪,也為那些認識到他們的價值併為此而慶祝的老師們感到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