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寫作文要按照一定順序進行記敘和描寫,才能使文章條理分明,層次清楚,表達完整。寫作中常用以下4種順序:

一 時間順序

按時間先後為順序進行記敘,在寫人、寫事、寫景的文章中,經常可見使用這種順序。

按時間順序記敘的作文,有較為明顯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或短語。在表述時間順序時,可以使用固定的詞語或短語。如:春夏秋冬、早中晚、過去、以前、深夜10點等。中高年級的學生,寫作中要靈活使用時間順序詞語,把時間順序和事件背景等結合起來,適當鋪墊、渲染,既可以更好地交待清楚想也表達的文章內容,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更加鮮活生動。

如:《校園四季》(片段)

春天,小草探出頭來,給校園增添了一片平靜的綠色。幾場濛濛細雨,草色更綠了,空氣更清新了。校園的老樹吐出了新芽,那是新的希望。

到了夏天,校園裡空無一人,學生老師們都放假了,只有火辣辣的太陽曬著長長的跑道,煩人的知了不停地鳴叫。

秋天,又是一個新學期的起跑線。天氣漸漸涼了,學生們的衣裳漸漸加厚,花壇裡的老樹紛紛落葉,落葉在秋風中隨風飛舞,那是秋天獨有的味道。

白雪皚皚,寒冬來臨,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給教學樓織上了一件雪白的毛衣。操場上更是一片雪白的世界。

上面的文段圍繞校園風景,按照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分別描述校園最具特點的景物,條理清楚,是寫作初學者最易學習的寫作順序。

二 空間順序

空間順序是指按地點的變換進行記敘,有時又被稱作按“遊蹤”——遊覽順序記敘,使用這種順序的文章一般是寫景作文使用,如寫遊記、活動等,有的記事作文也會使用空間順序。

空間順序的使用中,一般會有表示地點的詞語或短語。如:山腳、山腰、山頂、路邊、教室裡、從......到......等詞。使用空間順序描寫可以更加自如表達作者在參觀、遊覽時的內容,但相比表時間順序的詞語,空間順序的詞語使用要求更為準確,特別是關聯詞、過渡詞的使用上,要結合遊覽路線和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十里銀灘遊記》(片段,作者 張子硯 2年級)

我走在海邊的沙灘上,沙子白白的,細細的,踩上去,軟軟的沙子就像在給我腳撓癢癢,真舒服啊!

沙灘旁有很多奇形怪狀的礁石,有的像青蛙,有的像水牛,有的像老虎,還有的像鴨子,它們姿態各異,有趣極了。

我跑到一塊大礁石上,看到遠處的海水碧藍碧藍的,無邊無際。風吹過,有雪白的浪花向我撲來,又調皮地跑開,好像在和我玩遊戲呢。

上面的文段就是採用的空間順序,從沙灘,到沙灘旁的礁石,再從礁石上,到無處的海水,一步一景,細緻描寫,彷彿帶著讀者一起在海邊遊覽了一番。

三 事情發展的順序

事情發展的順序,指的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記敘。一般在記事、寫人作文中經常使用這種順序,一些童話或想象作文也經常使用這種順序寫作。事情發展的順序沒有明顯的重點詞或者關鍵詞。

此種順序的使用要注意詳略的安排,起因、結果要簡單交代,經過部分要詳細記述,要抓住關鍵情節,描摹細節,透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現,推動事情的發展,同時,能把事情的經過寫得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如:《快樂的旅程》(片段,朱恆毅 2年級)

我看見人家騎馬那麼痛快,便也想試試,於是就向爸爸訴說了我的請求,爸爸同意了。

我騎的是一匹棕色馬,有著長長有脖子,披著一層又鬆軟又厚實的毛。騎上馬後,我們開始了長達三公里的旅程。我們從石灘上出發,一開始,牽馬的人要把馬牽下水,我很害怕掉下去,趕緊夾緊雙腿、閉上眼睛,任由馬把我馱了過去。隨後我們繼續向前,一路上,青山綠水、綠草如茵,我覺得騎在馬背上看風景更美妙、更完整。

我正看得起勁,突然感到馬身在下沉,我連忙轉過頭,發現原來是馬在低頭吃草!吃完草後,馬兒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我就看到前面有個大斜坡,更讓我緊張的是,我們居然要從那個大斜坡上上去。當時我早就緊張得牙齒打戰、手腳發抖,可是緊張也沒有了,只能任由馬兒把我馱了上去,在上去的過程中,我看見前面那匹馬居然蹬有土塊兒下來,但我還是堅持著上去了。不知不覺中,已經到了終點,這真是一次又快樂又驚險的旅程啊!

上面的文段寫的事件是“騎馬”,採用的是事情發展的順序。起因是“看見人家騎馬那麼痛快,便也想試試”,經過部分詳寫,主要描寫了“馬下水”“馬吃草”“馬上斜坡”等三個情節,結果是快樂又驚險地到了終點。整個文段完整、有詳有略,透過心理活動和環境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小作者內心的緊張、興奮、激動。

四 分類內容排列的順序

根據人或事物的性質、特點,把內容分為不同的類別,然後按照所分類別逐個進行記敘。這種順序在寫人作文、寫景、寫事和狀物作文、說明文時都可以使用。

按內容分類的順序寫作,在內容排列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並列,把要寫的內容分類,逐個記敘和描寫,一般各成一段,如寫《我的鋼筆》,可以把內容分為鋼筆的外形、使用功能、學習中所發生的事3類內容,內容之間各自獨立,從不同側面去描寫鋼筆的特點。

二是先分後總,或先總後分,課文《再見了,親人》中,前三段分別描述志願軍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最後一段總結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這是典型的先分後總的結構。反之,先總述,再分別描寫,就是先總後分。

三是總分總,先總述或概括主要內容,再分別描寫,最後進行總結,點明主題或中心思想。如《秋天的樹葉》,先總說秋天的樹葉很美,再分別敘述樹葉的形狀、顏色、動態和對樹葉的感悟,最後總述,抒發對秋天樹葉之美的讚歎之情。#學問分享官#

10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王金戰:想讓孩子牢牢掌握學習主動權,家長得學會“造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