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關注孩子學習,是中國式家長的一件頭等大事。

比較普遍的是,初三到高中這些孩子,正處於中、高考的關鍵時期,他們反而放棄了學習。這些孩子很迷茫,正如其中一位孩子說的,不知道自己這樣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於是,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這讓許多家長感到恐慌和焦慮。

一位家長說:

我的女兒已經初三了,做作業非常拖拉,每天寫不完,總是趕到第二天早上車裡寫,分秒必爭。老師為此經常找我們投訴,弄得我們焦頭爛額。我們怎麼同孩子說都沒有用,打了打了,罵也罵了,道理講了幾籮筐,可孩子還是一個樣子,最近甚至還說不想去上學了!

可以說,這位家長的言語,也代表了許多家長的心聲。而我從這段語言中,卻讀出了孩子的痛苦與無聲的掙扎。

初三,正是分秒必爭學習的階段,這裡看到的卻是孩子的拖拉。拖拉,其實就是一種無聲的反抗。對於自己喜歡做的事,孩子是不會拖拉的。

反抗的根源來自於哪裡?

從表面上看,是來自於學習的壓力,來自於老師和家長的壓力:老師向家長投訴,家長感到焦頭爛額,把壓力和不滿轉到孩子身上:打、罵、說教。最後,孩子承受不住,告訴父母,不想上學了!

而真正的根源,出在家長身上。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家長急躁的心態。希望通過打罵和講道理,來逼孩子學習。如果這招有用的話,孩子也不至於到這個地步。

家長的教育早就出現了問題,但自己意識不到,還在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迫孩子改變。孩子之所以發展到厭學,是問題日積月累的結果。如果繼續逼迫,最終只會導致孩子產生輟學的念頭。

一些家長這時就會開始把希望寄託給專家,希望人家幾句話就能解決孩子的問題,這是不現實的。

既然家長髮現自己的教育出現了問題,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試圖改變他人,其實是一種自戀幻覺,希望一切執照我的想法來執行,一切盡在我的掌控之中,否則,這些家長的恐懼焦慮就會隨之而來。

其實,任何形式的控制結果,最終只能是失敗。

改變孩子,是父母的一個最大的幻想。

在紀錄片《鏡子》裡,裡面有位16歲的問題少年叫家明,他的夢想是做揹包客。

他無疑地遭到了父母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這是非常不靠譜的事。他們希望孩子考大學,上班,走正常的人生路。

家明在初三被父母"考完後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的哄騙下,一股作氣努力考上高中,因為父母食言,他再也不想上學了。

高一時,輟學一個月的家明,被父母送進了一家專門為問題孩子做教育和心理輔導的培訓學校。

在孩子進行為期81天的學習期間,也要求家長參加6天的培訓學習。但家明父親對"家長參加培訓"這件事十分抗拒:

"要改變的是父母,不是孩子",難道讓我放棄孩子不上學嗎?

很多父母想不明白,孩子的問題,不是要孩子來改變嗎?為什麼要父母改變?就像家明父母認為的"孩子不上學,你不讓我改變孩子,難道是要我放棄孩子,聽之任之?"

這對父母心中有個執念:我送孩子來你這裡,是希望你能讓孩子重新上學的。但第一次參加家長課堂,家明父母就感覺到了期望的落空:

"學校有跟孩子提過學習嗎?學校根本就不談上學的事……"

"我們花了那麼多的金錢和精力,結果孩子還是不想上學,想當揹包客。"

事實上,每個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別人。

可惜很多家長不明白,他們不願意改變自己,只一味地要改變孩子。要知道,改變自己容易,改變別人卻是難上加難。如果連自己都改變不了(容易的事做不到),怎麼可能改變別人(困難的事就更不用說了)?

看不見孩子的父母,只會把自己的想法嫁接到孩子身上

在家長課堂上,心理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後10分鐘,你最想對兒子說什麼?

家明父親說:

我會把一生的人生信條教給他,希望他永不放棄,實現自己的理想。

老師問"什麼樣的理想",他說的是他期望中的孩子的理想,因為他認為,兒子的理想是需要糾正的。

心理老師告訴他:這是你的理想,而不是孩子的理想。

他們讓這位父親觀看了兒子在視訊中的哭訴:

從小自己想做的事,父母從沒有讓他做過:怕他受傷,怕他承受不了挫折,擔心他的安全。他的東西都是父母直接買從不問他,就連騎車也要指定說不能出哪條街……

兒子說:"我很堅強,我不怕痛,不怕困難,卻從來沒有做自己的自由。"

父母的長期控制、不信任與言而無信,讓兒子無比強烈地嚮往自由。他開始以輟學和當揹包客的方式進行反抗,這其實也是他做自己的開始。

當父母在想象中教育孩子時,孩子的成長就扭曲了。看不見真實的孩子,任何的教育都是一場瞎折騰。

孩子為什麼會厭學?

因為學習對孩子失去了吸引力。

學習,本來是人的一種成長需要,這是一件讓人內心期待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每個孩子天生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與探索欲,他們渴望自己成長並獲得獨立自主和自由的能力。

這就是人類最初的學習動力。這種動力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內心需求,因為,每個人的最終目標都是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吸引力呢?

原因有很多:

首先,找不到學習的意義。

如果父母的長期控制,讓孩子沒有辦法做自己。孩子就很難有自主的機會,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被別人安排的,於是就失去了主動性。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而學習。他們天然的求知慾被扼殺了,只剩下了父母安排和要求的被動學習。

於是,學習就成了是為父母而學,而不是孩子的主動需要。這樣,學習在他們心中就成為了一個任務,一種負擔。

就像家明,在父母長期控制下,導致了厭學、輟學,想要逃離學習,想做揹包客以逃離父母的控制。

其次,找不到學習的樂趣。

如果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體驗不好。比如:

沒有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就感;

學習過程枯燥乏味找不到樂趣;

遇到學習困難沒有得到及時幫助,從而產生挫折感;

學習過程中被家長挑錯、打罵,被老師批評等;

父母對孩子學習要求過高、過嚴,讓孩子負擔過重,心裡壓力過大等。

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學習讓自己痛苦,自然就會討厭學習、逃避學習。就像留言中的那位女生,因為學習,她被老師投訴、被家長打罵說教,怎能不厭學?

當家長髮現孩子厭學後,怎麼辦?

改變自己以往的做法,不要一味地給孩子施壓,否則孩子只會越來越逃避學習。

首先,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看見孩子,才能真正開啟孩子的心結,幫助孩子緩解情緒和壓力。

其次,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意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目標,孩子才能在內心產生學習的動力。

然後,家長要接孩子的改變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或許十分漫長,這需要家長的長期的耐心和堅持。

最後,要接受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就算他現在不走學習這條路,也相信還有其他合適的路。而不是強迫孩子改變,按照家長的意願行動。這隻會導致孩子更大的牴觸。記住,這期間,你任何強迫只會產生反作用。

如果你的任何努力都沒有效果,那就只有尋求專家幫助了,但這也並不等於家長可以甩手不管,你要用愛與耐心來陪伴孩子,並積極配合專家與孩子的一切,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最關鍵是,家長自己要成長,才能擁有力量來引領孩子成長。因為孩子能否接受家長的理念與引導,關鍵取決於孩子在內心如何看待家長。如果家長自身沒有能量,教育理念得不到孩子的接受和認可,是無法有效地引導孩子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做再多的努力也沒用。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報考軍校需要滿足哪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