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3. 談談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分為做報告,還有就是寫paper

3.1 談談做報告

14年,剛來哥大那會兒,每週五是我們組會,導師讓我在組會上present RCNN,這是我第一次給導師作報告,而且是在全組面前報告,自然想要好好表現。我對object detection之前完全沒了解過,於是paper讀了一遍又一遍,文中用到的前人技術不懂,便找到前人的文章去學怎麼回事。感覺自己學到好多,自我感動,覺得花了這麼大工夫,一定到時候會讓導師刮目相看。

結果就是啪啪打臉:導師極其嚴謹,當我解釋了A,解釋了B,問我已經有A了為啥還要B;我大腦一片空白,嘗試著解釋了半天,導師表示聽不懂,這是可想而知的,因為其實我自己也並沒有搞清楚為啥;當時自己讀paper的思維模式其實只是,memorize怎麼做怎麼做,但沒有去搞清楚要這麼做背後的原理;另外當時slides準備的也不夠好。總之結果是,這次報告搞砸了。還好事後,師兄們繼續跟我討論,讓我對技術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的師兄更用親身經歷安慰我,說當年他剛來的時候,第一次彙報工作連slides都沒做,幹講,導師自然也是沒能聽懂。

之後幾年,從導師身上學到了很多presentation的技巧:

如果可能的話,事先了解你的聽眾背景,是跟你做同一個topic的,還是同一個大領域但不同topic的,還是完全其他專業背景的。需要根據聽眾背景,定製和調整:比如,需不需要多介紹些背景?需不需要更深入技術細節?等等一頁slide儘可能focus在一個點上,不要資訊量過大,否則聽眾很容易lost儘可能多用圖片表達,不要大段大段的列文字,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上面這兩點,其實principle都是儘量讓要講的內容簡單明瞭,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聽talk,這樣被動接受的時候,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是比主動接受時候(比如看paper)低的。當聽眾問問題的時候,If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just say don’t know.如果是跟mentor日常討論的slides,因為會討論到很細節的東西,有些圖PPT畫起來,很花時間,而且通常這樣細節的圖還挺多,所以可以就ipad上面手畫一畫,截個圖放到PPT裡就好了;如果是正式一點的presentation,寫slides跟寫paper的principle有點像,不要太focus在細節上,更重要的是講清楚motivation,為什麼這樣設計,細枝末節的不關鍵的內容,放在backup slides裡面。

19年CVPR,Doctoral Consortium有幸mentor是斯坦福的一位大牛教授,她也提到了presentation的重要性,說她們lab有個開玩笑的說法,一份slides交給她去改,no pixel left……為了分享如何能讓報告聽起來有興趣,她畫了下面這張圖,讓聽眾情感(亦是興趣高低,注意力程度)隨著時間的變化,有三個高潮:首先,介紹你的問題,通常這時候大家都會引發興趣;但聽著聽著大家注意力就不集中了,這時候就到了圖中第一個低谷,這時候需要指出來這個問題有哪些challenge,大家的興趣就又被激發了;等大家興趣來了,精力集中的時候,介紹你的一部分工作work 1;等介紹完第一個工作,大家又疲勞了,這時候指出來,即使有這個work 1,問題還不能被解決,因為有remaining challenge;接著大家又被調動了興致,可以開始介紹work 2。

3.2 談談寫paper

在2.2裡面講了對某一篇paper,如何選題和做規劃。那真的到了寫paper的時候,我自己有幾點如何讓文章寫的更好的體會:

先給一個Talk。寫paper最難的是構思storyline,而最好的完成這一步的方法就是先對你的工作做一個slides,給周圍的人present一遍。這個過程中,你會梳理好自己的思路,畫好文中的figure,準備好實驗結果的table,周圍的人還可以給你提意見,幫助你完善,等這個talk給完了,後面寫paper就會順暢自然了。其實我現在,如果準備投一個paper,當做了一段時間後,就會按照最終presentation的思路,準備slides,用在每週給老闆們report時。開頭先快速review一下做的task和提出的方法,remind一下context,然後重點focus在那周做的新東西上,所以每週彙報的slides可能80%都是跟上一週一樣的,然後新的方法和實驗結果的那幾頁slides是新的,有比較多的細節。用Google doc做語法檢查。剛寫好的paper有typo和語法錯誤是很難避免的,但常常會被reviewer揪著不放。大家寫paper如今大都在overleaf上,但overleaf的查錯還是不夠好,建議可以寫完paper後,貼到Google doc裡面。幾年前開始,估計是由於deep learning對Google NLP的改進很大,感覺Google自動改的質量已經非常高了。Rationale很重要。不光是要講清楚你怎麼做的,更要justify你問什麼這麼做;不光要講你的結果比baseline好,更要解釋為什麼好;讀者看到的不應是一個“使用手冊”。有時候我們寫paper,花了很多篇幅寫了很多實現細節,但是更重要的是,解釋“為什麼”,這個背後的邏輯和insights。大部分paper都是提出一個新的方法,這類方法型paper似乎都可以套下面這個框架:Introduction: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Problem definitionPrevious methods and their limits簡單描述你是提出了什麼技術來overcome上面的limits一個圖,非常high-level的解釋前人工作的limits和你的工作怎麼解決了這些limits,最好讓人30秒內完全看懂最後一段如今大都是,In summary, this paper makes three contributions:First work to解決什麼limits提出了什麼novel的技術outperform了state-of-the-art多少Related Work:一般三五個subsection,分別review下相關的topics,同樣不光講previous work做了啥,更要講自己的方法跟前人工作有啥不同Method這是文章的主體,按照你覺得最容易讓別人看懂的方式來講可以第一個subsection是overview,formulate一下你的problem給出notation,配一個整體framework的圖,圖裡面的字型不能太大或者太小看不清,要有些細節,讓人光看圖就能明白你的方法是怎麼回事,但不要過於複雜,讓人在不超過2分鐘的時間看完這張圖然後幾個subsection具體介紹你的方法或者模型;如果testing跟training不太一樣,最後一個subsection介紹inference時候的不同,通常是一些post-processing操作ExperimentDatasetsImplementation details such as pre-processing process, training recipeEvaluation metricsComparisons with state-of-the-artDetailed analysisAlternative design choice explorationAblation studiesVisualization examplesConclusion (and Future Work)Abstract:是全文的精簡版,建議在paper寫完第一稿差不多成型了,有定下來的成熟的storyline了,再去寫abstract;大概就是用一兩句話分別概括paper裡面每個section,然後串起來

另外paper提交時候,可以交supplementary materials,雖然reviewer並不被要求強制看這個,但其實給我們機會,去include更多文章技術細節、實驗結果的好地方;在後面rebuttal階段,通常篇幅有限制,但如果你已經在supp裡面未雨綢繆,可以省很多空間,refer reviewer去看你supp裡面的內容就好了。

說到rebuttal,我還是比較幸運的,從導師那學到很多。導師已經是功成名就,業界泰斗那種,起初我以為他這個級別會對我們是放養;但我在哥大投自己第一篇一作paper的時候,導師可以說是手把手帶我入門了。還記得16年CVPR review出來後,導師找我討論rebuttal,我那會兒對寫rebuttal並沒有什麼經驗,也不知道可以用R1代表review 1等等。那天meeting開始已經晚上7點了,估計導師還沒吃飯,我倆就挨著坐在他辦公室裡,對著他的電腦,討論reviewer提的一個一個問題。因為很多時候其實reviewer表達問題並不準確,他教我分析每個問題背後reviewer真正關注的點是什麼。邊討論,導師邊直接敲下我們討論的notes,meeting完後,我看這notes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個rebuttal的初稿了,比我meet前準備的draft強多了……

[ Disclaimer: 因為篇幅限制,有的問題難以講得完善全面,或跟您意見不合,全當看小說,尋個樂子罷了。]

本文已獲授權。

連結:https://zhuanlan.zhihu.com/p/336801134

8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外交部:將暫停中英間往返航班班;教育部鼓勵研考考生全程佩戴口罩丨七點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