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手機遊戲的興盛預示一個藉助移動終端新型媒體時代進入了鼎盛時期,社會、家庭、學校中的幾乎所有成員都是手機的使用者,當以“絕地求生”“王者榮耀”為代表的手機遊戲在學生中風靡起來,學生因它樂不思蜀,家長因它怒不可遏,老師因它憂心忡忡,手機遊戲給學生個體、家庭及班級帶來一系列的變化。沉迷手遊引發的親子矛盾、生生矛盾、師生矛盾及學生個體生理、心理上的問題給學校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由此,筆者提出協同育人視域下的“四階同心圓”策略,由學生、家庭及學校三方為預防和應對學生沉迷手遊問題而構成目標一致、協同推進的教育場,旨在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階:從“我”出發,立同心圓之基點

✚●○

1.激發動機,實現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指個人知道、瞭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緒、行為、想法、人際關係及個人特質等方面的狀況、變化及發生的原因。但讓小學中高段的學生主動進行自我覺察,從而改變其沉迷手遊現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何幫助孩子從“我”出發,有意識地去觀察自己,關注和評估自己的言行,進而反省和修正自己,具體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予把脈,診斷症狀。透過制定科學的評估表來幫助學生辨別自己是否對手機遊戲上癮,明確沉迷手遊的具體症狀,讓學生對自己作個沉迷等級劃分。第二步,案例重現,洞悉危害。研究沉迷手遊行為的破壞性,透過主題班會課、晨會交流及小隊活動等分享身邊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覺察手機遊戲帶來的異常狀態。當一組組觸目驚心的資料、一張張瞠目結舌的圖片擺在學生面前,他們被觸動,從最初的不以為然到有所警示,這就是巨大的進步。第三步,正向目標,保持動機。從學生的世界出發,將抵制手遊行為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標,並且每次只關注它們中的一個,同時透過持續不斷地正向反饋,矯正學生的偏差行為,讓學生逐漸遠離手機遊戲。

2.轉移興趣,實現自我拯救

如果把手遊定位在玩的層面,學生之所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很大一個原因是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找到了成就感。因此,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轉移學生的興趣,挖掘新的興趣,並持之以恆地關注與培育,將合適的興趣發展為特長,進而替代遊戲形成的習慣,從根本上實現自我救贖。針對班級中的“遊戲小達人”,也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撰寫選單,構建“新”趣。學生撰寫自己的興趣選單,班主任教給學生對於興趣的一些重要的價值觀,比如自律、刻苦、負責等,讓學生迴歸自然生活的同時在新的興趣探索中體驗成就。第二步,培育特長,規避手遊。營造正能量的班級輿論氛圍,使手遊在同伴中得不到認可與尊重,支援與肯定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給予學生情緒和技術的支援,將新的愛好培育成特長。第三步,觸發內力,重塑形象。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我期望,提升心理適應能力,透過為自己設定新目標、持續不斷地給自己積極的反饋、體驗進步的快樂,重構積極的自我形象。只有學生髮自內心地想改變,他才能積極去行動。

3.培養習慣,實現自我鞏固

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決定其行為具有反覆性,與其透過毅力遠離好不容易放下的手機,不如培養一些好習慣。當學生確定拒絕手遊的目標後,榜樣的力量不可小覷,因此要樹立身邊看得見的小榜樣,以身立教、以行導行。當學生因為遠離手機引發各種細微反應時,需要透過持續不斷地暗示去感染他們,放下手機這個好習慣的培養需要經歷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我們常說的“21天習慣培養法”只是停留在被動階段,持續反覆地培養好習慣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幫助學生走出虛擬世界的舒適區。要求學生精進自身力量不斷體察自我需求,堅持清除在拒絕手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得到來自老師、家長及夥伴有益的及時反饋。在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要找到適合學生的激勵方式,當一種激勵方式不起作用的時候,需要嘗試尋找另一種激勵方式,不斷更換激勵方式就是為了能夠喚起學生的自身力量,拒絕誘惑,持續糾正問題,鞏固已得成果。

二階:從“友”出發,顯同心圓之感染力

✚●○

1.學習共同體,拒絕沉迷

在班級裡組建學習共同體,一位“遊戲小達人”加上三到四位同學組成風險共擔、榮譽共享的學習小團體。透過一定的約束,讓“一人玩遊戲,團體擔責”“一人進步,團體榮耀”的觀念深入人心,努力使共同體成員達成統一的思想認識和學業追求。在成員之間零距離的監督與被監督中,促成組內“生態平衡,和諧共進”,讓遊戲小達人與共同體內小夥伴互通學習經驗,強化學習動機,體驗學習進步的成就感,最終促進遊戲小達人得到行為上的轉變。

2.玩耍小聯盟,擺脫沉迷

在班級裡組建玩耍小聯盟,一位“遊戲寶寶”和兩到三位“陽光寶寶”組成課間玩耍小聯盟,幫助沉迷手遊的同學發現傾心的運動及遊戲專案,創造機會給足時間,煥發學生生命的活力。在組建玩耍小聯盟前,班主任應事前有調查,瞭解學生熱衷的課間遊戲內容,多方聯動,共同策劃,豐富遊戲專案。課間學生遊戲主要集中在教室、走廊以及各個拐角的休息區,班主任要充分利用這些空間,佈置成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場景,提供玩耍道具,讓玩耍小聯盟可以玩、有的玩、放心玩、開心玩。課間十分鐘遠不能滿足學生玩的慾望,玩耍小聯盟反映“下課十分鐘,剛開始行動就要結束,太不過癮了”,班主任可引導玩耍小聯盟思考創編“十分鐘小遊戲”,同時利用班會課、午間休息、大課間活動時間讓學生“嗨起來”。

3.假日新團隊,攻克沉迷

豐富假日生活,以居住地址為單位確定召集人,落實小團隊成員,開展“123沙龍”行動,即一個沙龍主題、兩種沙龍形式(網路線上活動和現實線下活動)、三類沙龍內容(分享類,包括好書好句推送活動、旅行一刻分享活動、經典電影推廣活動,每次展示時間約5分鐘,要求合理利用身邊的人力資源與物品資源,確保週末至少開展一次;技能類,包括小老師教知識活動、小博士教常識活動、小能手搭把手活動,要求團隊主持人聯絡隊員,提出在家幫助家長的有效方案,確保週末至少開展一次;服務類,包括家庭現場探訪活動、文明行為督導活動、垃圾分類環保活動,活動地點自定,團隊成員人人參加,確保週末至少開展一次)。豐富多彩的假日沙龍活動,豐滿遊戲小達人的空閒時間,使他們在參與、展示和相互引領中獲得滿足與成長。

三階:從“師”出發,研同心圓之引導力

✚●○

1.制定班級預警機制,變質疑為接受

制定班級學生手遊預警機制,讓手機使用以及沉迷手機遊戲問題成為班級規則的一部分。規則制定要有班級學生的參與,尤其要聽取沉迷等級較高學生的意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並具有針對性,抓住班級中關於手遊沉迷的主要問題來思考預警機制的內容。制定預警機制的條例內容要具體,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如條例之一“主動交流而不迴避”需要讓學生知道網路世界要明確“玩什麼比玩不玩”更重要,經常與父母交流遊戲內容,請他們把關和甄別,學會選擇,對手機遊戲要有批判、選擇和處理的能力,拒絕暴力、血腥、淫穢的遊戲內容。又如“謹慎運用而不依賴”可以明確指出手機遊戲不是毒瘤,它有著很多值得我們研究和利用的方面;手機遊戲也不是靈丹妙藥,它還存在著一系列需要我們認真解決的問題;手機遊戲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家人、老師、同學真真實實地存在學生身邊,更值得去交流。

讓學生接受並在日常生活中對其起到指導和約束的作用,這才是預警機制存在的意義。

2.提供手機使用指南,變被動為主動

居家防疫的學生不由自主地沉迷網路,究其原因除了自控力弱、學習動力不足等個人原因,我們還發現一些共性問題,即不知道怎麼安排自己的空閒時間,很多孩子不是不會玩而是不知道玩什麼。基於此,老師可以提供手機使用指南,從個性入手建議學生假期裡可以與手機“共存”,但不能被其左右。使用指南包括三個維度——適時、適地、適事。

適時:引導學生明確使用手機的時間及次數;適地:指出不可以使用手機的幾個地點,如飯桌邊、課桌邊、馬路上等;適事:體現“讓手機為我所用”的理念,比如挖掘寶藏美食APP,可以幫助我們做菜,挖掘運動APP,可以科學指導運動等。

科學有效的指導,能夠逐漸讓學生擺脫不良的手機使用習慣。

3.連結手機遊戲人物,變虛擬為現實

對於在手機遊戲中感受到樂趣和成就感的學生,讓他一下子擺脫手機的可能性極低。我們建議班主任用“以毒攻毒”的方法,讓沉迷手機遊戲的學生連續一段時間事無鉅細、一應俱全地記錄玩遊戲的過程,並規定沒有玩遊戲的這一天可以不用寫,學生之間相互監督,一段時間之後,遊戲小達人會因不勝其煩而最終放棄遊戲。

另外,與其讓學生在學習與遊戲的博弈中苦苦掙扎,還不如與學生一起,讓他們與遊戲中的人物結成堅固同盟。以“王者榮耀”這款遊戲為例,利用“王者”對學生的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感受到透過努力就能成為班級“王者”。在打榜過程中,班主任發現遊戲人物嚴重歪曲歷史,顛覆傳統文化。在沉迷遊戲的學生認知中,荊軻是個妖嬈女子,名將白起是一隻怪獸,懸壺濟世的扁鵲是冷酷無情的怪醫,這些任意妄為的改變都給學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由此教師可以設計“找茬”遊戲,透過“曲線救國”的方式引導學生辨析和反思。

四階:從“家”出發,促同心圓之協合力

✚●○

1.凝聚力量的家長成長營

組織開展“和諧新家園”主題培訓沙龍,圍繞手機及手機遊戲引發的家庭教育問題,切實有效地幫助家長緩解焦慮,給予家長專業而智慧的指導,使他們掌握一些富有實效性的教育方法。基於手機遊戲引發的親子衝突、破壞家庭關係的現狀,可以以錄製微課影片為主要渠道,對沉迷手機遊戲的現狀、預防及應對策略等展開專題分享。微課簡短直奔主題,注重方法策略的指導,主要採取自主學習的方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受到家長朋友們的歡迎。

2.增進關係的親子訓練營

利用家長會的時間,組織一場親子辯論賽,辯論賽的主題定為“使用手機玩遊戲的利與弊”。學生是正方,觀點是使用手機玩遊戲利大於弊;家長為反方,觀點是使用手機玩遊戲弊大於利。小辯手們在課餘時間蒐集論據,撰寫辯論詞,尋求同盟,忙得不亦樂乎。基於手機遊戲的辯論賽結束後,有家長反饋,他們家之前是談“機”色變,現在家長允許孩子適時適度地玩手機遊戲,孩子也能自願自覺遵守手機使用約定,這種轉變讓家庭氛圍變得空前溫馨。

3.規範行為的家庭約法三章

制定手機家規往往針對的是孩子,但是我們這裡提倡的家規卻是針對家長自己。家長作為成年人,有責任、有義務控制自己的不良言行,為孩子做好榜樣。家長給自己制定手機家規可包含如下內容:孩子提出聊天時,家長應該立即放下手機,作出迴應;就餐時,儘量避免看手機;等等。無論何時,家長要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真正實現愛的教育。在制定手機家規時要關注幾個方面:

一是要清晰地指出家庭成員在使用手機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二是要把約定書面化,並張貼在家裡的顯眼處,讓家庭成員時時刻刻能注意到;三是不能過於複雜,條條框框太多反而不利於執行,目標明確,操作簡單,利於執行到位;四是規則一旦確定,必須嚴格遵守、落實到位。

教育不是單方的努力成果,數字化社會背景下的時代共性問題,唯有清楚面對、家校協同、凝心聚力,才能高效高質地得到解決。

◆ ◆ ◆ ◆ ◆

6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學生轉學班主任痛哭: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知魚之樂安知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