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優秀懂事的女兒
被我親手掐死了”
“如果你想要的就是這種生活,你不如現在就去死!”
這是電視劇《冷案》中,林老師對自己女兒說的最後幾句話,接著,他就掐死了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女兒。
曾經,這對父女是鄰里教育孩子的楷模。
父親林老師在重點高中任教,資歷豐富。女兒林慧,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聽話乖巧,品學兼優,考上了父親一直期望的名牌大學。
在這之前,一切生活都是非常完美的。
然而,父慈女孝的表象背後,卻是潛藏多年來的暗湧。
林老師對學習成績有著嚴厲追求。在學校裡,林老師對學生奉行高壓政策,回到家裡,對女兒林慧更是如此。
從衣食住行,到學習交友,他一直在“控制”著女兒的選擇。
女兒林慧從小喜歡藝術,想報考藝術專業。可是林老師卻固執地認為:學藝術沒有用處,於是他悄悄篡改了女兒的志願。
被父親管束了18年的林慧,早就對父親心生叛逆,終於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爆發:這十八年他一直管著我,剩下的事情他說了不算。
她將錄取通知書釘在父親的房門上,然後跟初戀離家出走了,在外面吃盡苦頭。
當她想回頭重新開始時,她拼命敲門,祈求父親讓她回家,但父親始終沒有開啟那扇門。
因為,林老師想用這種方式讓林慧屈服,讓她從今往後都在自己的控制下生活。
然而他不知道,正是因為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慾,將孩子推向墮落的深淵。
無家可歸的林慧很被騙進風月場所工作,直到林老師在掃黃打非的新聞裡,看到了身著一襲紅裙的女兒,並親手結束了女兒的生命。
林老師,他愛女兒嗎?
誠然是愛,但這是一種錯誤的愛。
這種所謂的愛,實質是一種密不透風的控制。他愛的並不是女兒林慧,而是他精心雕刻的作品“林慧”。
這或許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縮影,介入孩子的生活,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安排孩子的人生。
他們牽著一條線,牢牢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
父母的控制慾,毀掉孩子的一生
豆媽曾經看過一部名叫《臍帶》的動畫短片,短短几分鐘,卻讓我陷入沉思。
短片的開頭是:孩子在產房裡出生時,醫生正準備剪斷臍帶,被媽媽阻止了。
自此,孩子開始了與母親連著臍帶的一生。
孩子慢慢長大了,變得越來越調皮。
他想用剪刀去觸碰插座,想擺弄桌子上的花瓶,媽媽只要輕輕拉一下臍帶,就能讓孩子遠離危險。每當這個時候,媽媽都感到慶幸,幸虧當時保留著臍帶。
往牆上亂塗亂畫、在水坑裡肆意踏水、想跟小狗玩耍,但凡媽媽不想孩子做的事情,都被媽媽及時拽走。
很快,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但他成為同學中的異類。同學把他身上的臍帶,當做跳繩、滑板的道具,並隨意欺負他。
為此,媽媽怒氣衝衝地去找老師,然後從學校帶走孩子,讓孩子在家裡學習。
同齡人在窗外玩耍的時候,孩子身邊只有媽媽。
男孩一天天長大,有了自己喜歡的女孩,卻在約會的時候,被媽媽拉回自己身邊。
出於對戀愛的追求,男孩急於擺脫媽媽長期牽引和控制。他生氣到拿起剪刀,準備剪斷“臍帶”,可媽媽當場暈倒,男孩只能妥協了。
母子糾纏在一起,相依為命。漸漸地,男孩長成中年大叔,媽媽變成了老太太。
短片的最後,母親老到臥床不起,吃喝都要兒子照顧。終於,在一天晚上,死神降臨,剪斷了臍帶,帶走了母親。
男孩醒來後,發現母親不見了。從未離開過母親的他,不知道該如何生活。
這是一個誇張又極具暗喻意義的短片,給我們展示了控制慾強的父母,如何毀掉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控制慾強的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的一切,我都能管”,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把自己未竟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可以說,父母的控制慾太強,是孩子一輩子的陰影,更是一個家庭的代際創傷。
真正的愛,是學會放手
其實,多數父母都很想放手,但看到孩子的行為有偏,又很擔心。無法掌握放手的度和時間點,是關鍵。
如果你也有這種“想放放不下”的心理,不妨對照一下自己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是否有以下的表現:
1、包辦一切
每次想讓孩子自己選,但他的問題實在太多,辦事又磨蹭,沒辦法只好代他準備好一切,按自己的路徑辦理又快又好......
2、社交限制想讓孩子多交朋友,又擔心他受傷害,所以嚴格限制孩子的交友範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審視孩子的朋友。
3、侵犯隱私
想了解孩子的想法,但是孩子不願意溝通,只好透過偷看孩子日記或者聊天記錄等形式,來留意孩子的心理狀態。
4、干涉選擇
即使孩子已經成年,有了足夠的心智可以做選擇。但父母還是忍不住“管孩子”,不允許孩子報考心儀專業,不允許去外地工作等。
5、經濟控制
用錢表達對孩子的“愛”,愛孩子,就把錢給孩子;對孩子失望了,就用錢來懲罰。限制孩子的金錢開支,讓孩子不得不聽從自己的決定。
6、情感綁架
父母在無意中說了急話,引發孩子產生“不聽話就是不孝”的愧疚感,從而讓孩子服從。
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一切,不過是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深深擔憂:害怕孩子在做選擇時犯錯,不能接受孩子的人生走偏一步。
然而,作為父母,我們甚至都沒有發現,自己費盡心機所做的一切,竟然是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控制著孩子的生活。
若是長期如此下去,只會讓孩子產生兩種極端:要麼爆發,要麼妥協。
一種是揹負父母的壓力,表面乖巧, 內心早已瀕臨絕望,最終“硬槓”反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另一種是活成溫順的綿羊,沒有主見,沒有生活目標,逐漸失去自我。
而且這種影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散,長大後,他們還是會被這種控制感吞噬,更嚴重的是,會把錯誤的教育觀傳遞給下一代。
所以,想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父母必須收起自己的控制慾,學會適時放手。
在這裡豆媽分享一下自己平時是怎麼做的:
1、逐漸讓孩子學會自立
比如豆媽從豆子上小學開始,就有意識地引導他自己管理學習和生活,自己吃飯穿衣、喊起床只叫三次、不幫孩子整理書包等,當然孩子也因此遲到過很多次,但是他慢慢就學會自己注意了。
另外,隨著孩子長大了,可以根據他的年齡,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學習生活技能。
2、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而不是自做主張
給孩子買衣服、報特長班時,放放手。
豆媽自從讓豆子自己選擇衣服之後,他經常把穿得非常“另類”。反正不違背原則,睜隻眼閉隻眼無妨,誰讓孩子喜歡呢。
3、不要像監工那樣監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在我們家裡,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平等的。我和豆爸會跟孩子們一起共同設立“規則之牆”,儘量以平和心態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
只有當孩子觸碰到邊界的時候,我們才會站出來給孩子提出建議和引導。
始終要記住,“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終究會長大,會離我們漸行漸遠。
正如心理學家克萊爾所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
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這才是最理想的親子關係。
放手讓孩子去飛吧,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溫暖的愛意中,自由自在地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