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中同學聚會,我們班主任也去了,他可是從教30多年的資深老教師。談起一些學生時代的往事,說著說著就說到了哪些學生學習好。
老師說,據他多年的經驗,凡是那些老老實實的,能坐得住的孩子,大多學習很好。別看他們有些“木木”的,但是接受能力很強。那些能說會道、愛表現的,看上去反應很快,到學習上就不行了,一問三不知。
縱觀我們周圍的同學,還差不多是這麼回事,這到底是為啥呢?
老師解釋說,那些坐得住的,緊跟著老師的節奏走,不會走神,老師講到哪他都知道。對周圍的事不太關心,學習很專注。那些特別活躍的,眼裡就沒學習,全是好玩的事,學不進去。
記得看過李玫瑾教授的影片,她也說過,孩子的學習不在智力而是專注力。
她還說:凡是成績好的,都是偏蔫一點、老實安靜、話少的孩子。特別活躍的、小嘴伶俐的,一般成績都不好。
因為安靜的孩子專注力強,上課盯著黑板看,知識從老師嘴裡出來,落到黑板上,他能把知識連貫起來,就會學習好。
太活躍的孩子,也很聰明,但是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教室裡不看黑板看老師,眼神跟著老師走,回頭結論怎麼出來的不知道。
蔡元培曾經說過,惟有專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學問上,才能事半功倍。
專注力強的孩子10分鐘完成的事,不專注的孩子就要花30分鐘。專注力好,他們接受資訊的速度、廣度、永續性、穩定性都遠超其他孩子。
喬布斯的極致就表現在他的專注力上,他會把鐳射般的專注力對準目標,把分散精力的事情都過濾掉。
劉稱蓮說過,首先,孩子的專注力是一種天然的能力,爸爸媽媽要隨時隨地保護這個能力,在孩子做喜歡的事時,不要打擾孩子。
其次,專注力也是可以培養的能力,要做到內外一致。向外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專注的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向內就是增強孩子內心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心理學家認為,遊戲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設計一些專注力遊戲,陪孩子一起做,會循序漸進的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一、玩撲克牌拿出幾張撲克牌,比如3張,隨機抽出一張讓孩子看看是什麼,並記住它。然後把撲克牌正面朝下扣在桌子上。將3張撲克牌隨意移動位置,停下來,讓孩子找出剛才看過的那張撲克牌。
孩子必須緊緊盯著那張撲克牌,才知道移動到哪裡去了,才能準確地找出來,一旦走神,就分不清三張牌到底是哪一張。
開始玩的時候速度慢一些,牌數少一些,等孩子玩熟練了,可以加快速度、增多牌數,以此增加難度。還要和孩子輪流玩,不至於太枯燥。
這個遊戲的核心在於用眼睛看,提高孩子的視覺專注力。
二、蘿蔔蹲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玩,一個當紅蘿蔔、一個當青蘿蔔、一個當白蘿蔔。如果孩子是紅蘿蔔,孩子就說“紅蘿蔔蹲,紅蘿蔔蹲,紅蘿蔔蹲完青(白)蘿蔔蹲”,下一個是青蘿蔔蹲還是白蘿蔔蹲,由孩子隨意指定。
這個遊戲需要特別專注地聽,才能知道是不是輪到自己要蹲。這個過程既鍛鍊了專注力,又鍛鍊運動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只要孩子會說整句話、動作協調,就可以玩,說的速度和動的速度會越來越快,特別有意思。
這個遊戲核心在於用耳朵聽,提高孩子的聽力專注力。
三、圖形遊戲圖形遊戲更加靈活多樣,更能鍛鍊孩子的綜合思維能力,是專家們推薦的專業訓練方式。
比如數字遊戲:將數字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連起來,組成一個卡通圖畫。找出數字規律,把缺少的數字補充完整。數一數圖案的數量,每一種有多少個,等等。
比如走迷宮遊戲:在設定重重障礙的線路中,從起點走到終點。可以是必須經過某個目標物,可以是避開某個物體,特別有意思。
比如找目標物遊戲:在一張複雜的圖片中,找到指定的東西。在兩張幾乎一樣的圖片中,找到不同之處。將一些打亂順序的圖片,拼成完整的照片。
這些遊戲設計得精巧又有趣,卡通形象、豐富的色彩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玩著玩著,不由自主地安靜下來,集中注意力去完成,獲得強烈的成就感。
這些遊戲的核心在於動手、動眼、動腦,鍛鍊手眼協調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孩子經常玩這些遊戲,不斷觀察、分析、思考,日積月累就養成了專注的習慣。
這些遊戲都是經過了縝密思考,設計了很多邏輯關係在裡面,孩子玩遊戲的同時,還能鍛鍊邏輯思維能力,越練越聰明。
孩子的專注力是務必關注的能力,父母既要呵護又要鍛鍊,為孩子上學後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