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生階段,最重要的任務當然就是學習,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同意,至於說學得好還是學得差,這個跟個人的理解力、專注力等有關,但是,首先,認真學習的態度總得有一個。可是,偏偏就有那麼些學生,被老師和家長們定義為“懶惰”。
懶惰,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也能想象出這個懶惰學生的狀態:上課專心聽講是不能夠的,連端正地坐著都是奢望,能趴在桌上就絕不撐著,最好能躺下;課本內容,預習當然是沒有的,複習更別談了,多累呀;作業,能不寫就不寫,能少寫就少寫,能亂寫就亂寫,能不交最好別交,老師還能省點事。。。。。。總之,學習的事情都懶得做,可是要是玩個遊戲,踢個球啥的,那一定是爭先恐後。成績理所當然的肯定靠後,老師也一定是語重心長地盯人防守。
有一個男孩,(好像總是男孩?這是另一個話題),他是班裡最懶的學生。一天,老師問他:“為什麼你的成績總是那麼差?”
男孩一臉認真的說:“老師,如果我是班裡最懶的孩子,你就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我身上。你幾乎很少會關注那些上課安安靜靜、按時完成作業的同學。”
是的,這個男孩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老師的注意,所以他的“懶惰”做法偏偏就成功地達到了這個目的,他當然是不需要改掉“懶惰”這個毛病了。如果,他改正了“懶惰”,就會失去老師的關注,這可和他的目的背道而馳。
從男孩的角度來看,他沒有任何的問題,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如果他把自己“懶惰”的毛病改掉了,可真是一個十足的大傻子了。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他的人生態度就會為此目標服務,而所採取的行動也都是會推進這個目標的實現。
生活中,我們所能看見的只是個人的行為和習慣,不管看上去有多麼的不可思議,有多麼的不符合我們的標準,但是,它一定是符合行為人所追求的目標的。所以,我們再如何語重心長、痛心疾首地指出他們行動上的錯誤,都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他們的目標和行動保持著一致,非常合理。
現在,很多的教育理念說要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合理的學習目標,一旦孩子有了自己學習的方向,必然會採取相應的行動,會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如果孩子真的能建立起自己的目標,還需要家長們亦步亦趨地跟在身後碎碎念嗎?還需要家長和孩子為了寫作業和打遊戲而展開鬥智鬥勇的戰鬥嗎?還需要家長逼著孩子去上補習班嗎?還有孩子會覺得上課如同坐牢嗎?
每個人的目標都是會變化的,但是,底層的人生認知一定是統一的。就好比我們把一個不規則三角形,從不同角度觀察,會看到不同的樣子,實際上它始終是原來那個三角形。
所以,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心,才能瞭解他們要的是什麼。才能幫助他們建立起屬於他們的目標,而不是把我們的想法強加給他們。那隻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和排斥,即使短期內看似孩子接受了我們強加的想法,那也終究不是他們自己的,就像器官移植,身體會對移植的器官一直排斥,除非終身服藥控制。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無條件的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