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者不是把現成的教育理論採用“拿來主義”的做法用於教育實踐,而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以關注、呵護每一個孩子的心靈為主旨,細心地和喜怒哀樂的孩子們“共情”,然後作出最富教育意義的處理或決斷。因而,讀沈麗新老師筆下的教育故事,我有這樣的感受:她首先是用廣博的教育理論武裝了自己,繼而把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教育素養和教育情懷,因此,當她出現在教育現場的時候,她能夠從孩子們的日常活動、頻繁發生的矛盾以及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常態生活中看到其中不易為人覺察的教育契機、教育時機和教育良機。
二
《讓學生看見你的愛》由52篇文章組成。52篇文章,52個場景,52個故事,幾十個孩子,在沈麗新老師的筆下,場景是教育現場,故事是日常瑣事,而“孩子們”不再是一個群體的符號,而是具體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像剛出爐的麵包一樣,沈麗新老師敘述的這些人和事分明是帶著教育的“溫度”的。
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每天“創造”著千變萬化的“教育場景”。面對這些“教育場景”,沈麗新老師從構建“專業的師生關係”這一目標出發,每天“溫和而堅定”地出現在孩子們面前,用自己的教育情懷和教育智慧耐心梳理著紛繁雜亂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細心呵護著每一顆幼小的心靈。在沈麗新老師對一件件事情的處理中,我看到了蘊含其中的教育的“高度”。
三
沈麗新老師是一位有思想的好老師。有思想是好老師必須達到的高度和境界。
有思想,使得沈麗新老師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普通老師不在意的細節,都進入了沈麗新的思考範圍,比如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她的答案是,應該“溫和而堅定地站在學生面前”。“溫和而堅定”可以說是沈老師教育智慧的結晶。溫和而不堅定,可能會失之於軟弱而導致缺少必要的威信;堅定而不溫和,可能會少了一份親和力。二者都有可能造成師生關係的不和諧,甚至會發生衝突。聯絡學校工作實際看,凡是教師和學生髮生衝突的,要麼是平時疏於管理,縱容了學生,要麼是過於嚴厲,引發了學生的牴觸情緒。
有思想,使得沈麗新老師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比如,教師把學生叫到辦公室,或談話,或輔導,或做事,這是教師辦公室裡常見的“風景”。但沈麗新老師認為,學生來教師辦公室弊多利少,“如果辦公室裡非常安靜,帶學生進辦公室會影響其他教師辦公;如果辦公室裡剛好大家在熱烈談論,帶學生進辦公室,學生就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的問題,也不可能專心地學習。”更何況,教師之間的交談內容“有很多是不適宜讓學生聽到的”。再比如請家長來學校面談,當孩子在場的時候,沈麗新老師“會當著孩子的面表揚一下孩子最近的亮點與進步”,同時,她還會談談對“家長的好印象”。當談到孩子存在的問題時,她會讓孩子迴避,並“耐心傾聽家長的陳述,也會分析問題可能是什麼,並提供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
有思想,使得沈麗新老師知道自己該堅持什麼,該放棄什麼。比如,為了營造民主和諧的育人環境,她堅持不設班幹部,堅持不允許任何學生擁有其他學生沒有的優越感和特權,堅持不讓孩子們僅僅為了讓領導高興和班級不扣分而去做一些事情。這方面的事例在書中比比皆是。比如:
在學校工作的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有上級領導來視察、檢查、視導,學校要佈置各部門、各班級打掃校園和室內衛生。細緻一些的學校還會要求“主動向領導、專家問好”“統一穿校服”“必須佩帶胸牌”等。我敢說,幾乎百分之百的職能部門是按照學校要求往下佈置的,幾乎百分之百的班主任是一字不漏地向學生提出要求的。幾乎百分之百說明不是絕對的百分百,沈麗新老師就是一個例外。她只是跟孩子們宣佈:“明天有客人來參觀,我們要做些準備工作迎接客人來訪。”
下雨天,學生從教室到餐廳不得不穿過行政樓,許多教師會交代自己班級的學生,經過行政樓的時候要保持安靜,“不要讓校長看到我們班紀律不好”。而沈麗新老師只是提醒孩子們,“不打擾他人”。
和沈老師搭班的語文老師是學校的中層幹部,但沈老師在孩子們面前總是稱呼他為“×老師”,而不是“×主任”。
……
在這些事例中,從表象上看,沈麗新老師只是換了一個說法而已,其實,在這一過程中,沈麗新老師舉重若輕地完成了由“管理”到“教育”的轉變,由“見物不見人”到“心中有愛”的轉變,由“以師為重”到“以生為本”的轉變。
沈麗新老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信念給了我一個重要啟示:在瑣屑、平淡的學校生活中,教育智慧和管理手段貌似很像,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對於孩子的影響來說有著天壤之別。以教育為目的,無論教師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其結果都是指向孩子的向善、成長,以管理為目的,無論打著什麼旗號,其結果都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教育成果”——與孩子的成長是無關的,甚至是有害的。
我以為,不單是小學教師,所有教師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2018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