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近日,一位家長“幫老師批改作業退出家長群”引發網路熱議。其實,不僅批改作業能逼瘋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更是讓家長崩潰上火,逼得家長們都變成了段子手: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我過去是個啞巴,給孩子輔導作業半年,我會說話了!”

“我兒子上幼兒園大班,我曾因為跟他一起做家庭作業而氣得哇哇大哭。你沒聽錯,是我哇哇大哭。”

“每天晚上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我就像個精神病一樣。我也打過孩子,但事後就後悔,感覺自己被孩子氣得要少活幾年。”

“我是個多麼好脾氣的人,但是面對孩子的作業,就分分鐘惡魔附體了,我要做好乳腺增生、腦淤血、心梗的準備,要不然先買份鉅額意外保險吧……”

我相信,有過這樣心情或者遭遇的父母不在少數。但是2018年以全A*的成績拿到劍橋大學經濟學offer的周宸立同學的媽媽劉紅燕女士,卻從未因為孩子寫作業的問題著急上火過,作為兩個男孩的母親、2005年職業女性精英大賽冠軍,讓我們來看看她有哪些獨門秘訣與大家分享。

01

我從不讓孩子一回家就寫作業

不少父母生怕孩子在完成作業上出現拖延症,因此恨不得孩子一踏進家門就重新開啟收拾好的書包,一絲不苟地拿出作業來完成。在我看來,這樣的父母頗為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

試想一下,我們的孩子在一週5 天甚至7 天裡,每天從早晨7 點半到晚上10 點甚至更多的時間都在學習,此外,假期還有各種補習、比賽和其他活動等,他們的學習強度不比成年人的工作強度低,可是我們的學習熱情、能力和效果卻比孩子差很多。

若我在勞累一天回到家後,我老公不是關切地問我“今天怎麼樣”“要不要喝點水休息一會兒”,而是讓我先去做飯、做家務,我肯定會火冒三丈。同理,當我們的孩子從學校回到家,也不應立即讓他(她)寫作業。我們可以先表示對孩子在校日常的關心,和他們聊聊學習一天的感受,讓他們吃點兒水果或小玩一會兒,這樣能有效平復他們的逆反心理,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後,自然會合理安排時間,獨立完成作業。

02

巧用獎勵機制,減少正面敦促

大兒子周宸立曾這樣總結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

我小學時只要每天在放學前完成數學作業就能得到兩倍的積分,為了得到這兩倍積分,我每天都爭取在放學前把作業寫完,很少在回家以後寫數學作業。漸漸地,我養成了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再去休息的好習慣。這個習慣至今一直跟隨著我,就算在繁忙的初中,我也從來不拖欠作業。

高中需要申請大學時,這樣的習慣就顯得越發重要。我長大後發現所謂“手上的事情”不只是完成作業這麼簡單,很多時候要面試、筆試,還要寫文書,而正是這種從小養成的習慣讓我能合理分配時間,按時完成每件事情。

回憶起小學時光,我已經不記得學過什麼知識了,但我總能從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找到自己在小學時的影子。我很慶幸自己在起跑時擁有一條筆直的跑道,在後來的學習中少走了很多彎路。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透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

03

放棄看守式監督,勤加溝通

孩子的天性往往是愛玩遊戲,而非先完成作業,但遊戲和作業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必不可少。我雖然支援孩子儘可能地享受童年的遊戲樂趣,但我也沒有放鬆到對他的作業完成情況不管不顧。

在寫作業上磨磨蹭蹭是孩子的通病,我的兒子也不例外。我不否認父母在孩子寫作業過程中的督促作用,但是我不支援父母片刻不離地坐在孩子身邊監督他們做作業。父母只需督促孩子是否專注、是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確保不會讓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看電視的各種扯皮,影響他們的專注程度和完成時間。

我也會和兒子勤加溝通,讓他理解玩遊戲和做作業是相輔相成的。他有時也只是害怕面對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而逃避寫作業,這時我通常會對他說:“完成作業是你的任務,就像爸爸媽媽每天都要工作一樣,你只有迅速準確地完成作業,才能有更多玩的時間。媽媽不會額外增加你的作業負擔,但當你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應先儘量自己思考;在遇到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在家可以問父母,在學校可以問老師或同學。請教可以開拓思路,但不要輕易放棄思考,也不要害怕遇到難題,不斷征服學習中的小困難能帶給自己成就感呢!不信的話,你可以自己親自試一試。”

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也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環節,父母教會孩子學會自己檢查作業,可能會收穫出乎意料的效果,這樣也能提高孩子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最初我或我母親會和兒子一起檢查作業,但後來,我們就交由他獨立檢查了,我們只是象徵性地完成家長簽字。在可以對兒子的作業完全放手後,他常常主動把聽寫任務變成默寫任務,這樣父母也可以減少一些負擔。重要的是,孩子寫作業的積極性也在提高,因為他們擁有了對寫作業的自主權。

04

側面激勵,共同支配課餘時間

兒子兒時很喜歡《全世界優等生都在做的1000個思維遊戲》一書,這本書被他翻得破破爛爛的,內頁還被他畫滿了各種符號。這本書分為形象、邏輯、立體、縝密、融合、創新、數字、發散、綜合和另類等10 種思維類遊戲,我們就把這本書中的內容當作日常的課後遊戲來玩。一件事如果當作任務來完成可能會導致壓力或倦怠的產生,但如果抱著遊戲心態進行的話,效果就大不一樣。

正是因為在這種無負擔的學習環境中長大,升入初中後即使學習任務成倍加重,他也因已經養成高效專注的習慣,仍然吃得好,睡得香。

我自忖肯定做不到像那些自己辛苦學習奧數的父母那樣,我必須承認,父母跟不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這一事實,況且父母本也不必越俎代庖。

父母更應該像格局高、眼界寬並且有膽略的領導者那樣去點亮孩子的好奇心,講策略地提高孩子的探索興趣,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從側面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永遠都比正面催促有效得多,在寫作業磨蹭這件小事上更是如此。

在孩子寫作業之餘,

讀書、運動、做家務,一樣不能少。

《南風窗》《中國週刊》前總編輯朱學東是這樣評價劉紅燕女士的:“紅燕在職場和家庭兩個場域之間不停轉換,互不耽誤。她既是兩個孩子的盡職母親,又是職業女性,同時還有自己的生活,這都給她的孩子做了榜樣,得到了兒子們的肯定,因此我相信她的兒子們長大後也會和父母一樣有擔當,有責任感。我也相信,那些將家庭、職場和個人生活割裂,放棄對孩子的教育負責任的男女強人們,在面對紅燕這樣的家長時,必然無詞可託;如果讀到紅燕這本書,也會汗顏。”

以上文位元組選自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媽媽們的勇氣:引導孩子找到自己》,劉紅燕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授權釋出

4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開啟班集體性格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