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有著22年一線教齡的老師,看到網上有不少老師和學生以及家長三方,互相撕扯、彼此不理解的段子。當然這不會是官方所定的主基調,主基調是一片大好——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可只有內行人知道,現在的教師太難做了,她們的世界沒有那麼美好。頂多,老師、學生和家長三者之間是相愛相殺的。
比如這麼一條近期火爆的短影片:班裡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學生要轉學,湖北一名老師在辦公室大哭:“以後都會是倒數第一了~,我離婚都沒這麼痛苦啊~!”
不懷疑,當事女教師的說法有誇張成分,但依舊反映了一些問題。我們只看到裡面的“相愛”,難道沒有看到裡面的“相殺”嗎?
這是素質教育的反面例子——應試教育的壓力傳導學生轉學一定是要到更好的教育環境之中去。不太可能越轉學,學習環境越惡劣。既然是到更好的地方去,老師理應高興,理應送上自己最美好的祝福,可她卻失聲痛哭。從中你沒有看到層層傳遞的教育壓力嗎?
首先,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幾十年了,在這一段哭泣聲中,它的歷史功績偏於蒼白。素質教育要求:全面評價學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摒棄分數的桎梏。筆者入職的時候,素質教育開始進入快車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甚至不怎麼再去關注學生的具體考試成績,就連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都被取消了,放學時間也大大提前。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放學時間提前這個做法被沿襲了下來,所以才產生了如今全面開花、如火如荼的學校課外託管班,無形中反而增加了家長的負擔。)
沒過幾年,考試的辦法又被重新拾起,利用考試來給教師排隊。以前說“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現在則演化成“分分分,老師的命根”。以往不管預期升入初中,或者是預期升入高中,都需要考試,學生處於一種“馬不揚鞭自奮蹄”的狀態;現在“劃片入學”,分數反而成了教師頭上的大山。
假若不進行任何考試,怎麼能產生這個“第一名”和“第二名”?現在“第一名”和“第二名”雙雙轉學,老師考慮以後沒有了兩員大將,當然悲從中來,難以自抑,所以失聲痛哭。
總之,應試教育催生了“第一名”和“第二名”,這位老師又擔心今後的“應試教育”對自己的傷害,所以才不能自已。
這是教師教育觀念的反例——有教無類只停留在課本上教師必修的任何一本培訓教材都載明:教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有教無類,不能對學生劃分三六九等。從教師的哭聲裡,我們看到這一點並沒有被做到,教師特別屬意前幾名學生。當這幾名學生離開其它學生已經無法帶給她希望。
這個哭聲裡,當然飽含著對離去學生的依依不捨,但難道沒有對留下學生的一絲失望嗎?
這說明家庭和學校沒有形成合力——學生學習情況堪憂僅僅離開了兩名學生,老師就覺得前途黯淡。一個班怎麼說也有三四十名學生,那些學生都是吃閒飯的?顯而易見,其它學生的學習出了問題。為什麼會出了問題?哪裡出了問題?
拋掉當事老師的偏見——假若有的話,這也是當下教育的一個現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脫節的。家長不認可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並不去緊密配合,互相之間離心離德。
所形成的後果就是學生的自然分層:每個班都會有幾個優等生,但更多學生則是普羅大眾的層級。一旦優等生離開,差生就成為班級的噩夢。這種情況最終彼此傷害——既害了學生,也害了老師。
這反映出教師之間激烈的同業競爭——一切從分數出發的恐懼,教師之間的關係會不會和睦?當事教師說:以後我都要倒數第一了。
不經意的一句話,說明教師之間一直在為江湖排位而處心積慮。假若沒有排位賽,她怎麼會擔心自己倒數第一,而且還情緒崩潰?一定是長期以來的焦慮讓她在那一刻不能自已。
競爭是殘酷的,既然有競爭,就不可能風平浪靜。倒數第一名有多麼悲慼,第一名就有多麼趾高氣揚。為什麼要爭搶第一名?裡面一定有不容小覷的利益。在這種利益爭鬥戰中,教師們就會彼此露出獠牙,而不是彬彬有禮。可能在拍攝這段影片的時候,當事人確實感到一種即將到來的恥辱,而影片之外的教師則暗暗欣喜。
寫在末尾其實,除了上面的各種考量,不得不說:這名老師的情商那也是相當之高。她在辦公室的痛哭,即便不能火爆網路,也能夠傳到校長的耳朵裡。今後她的班級果真考了倒數第一,校長也可能不會怪罪。
這位老師很早就為自己埋下了一個伏筆,不可謂不高明。
看來,有的時候人還是要學會哭的。就像劉備哭來了荊州,有的時候,哭——進可攻,退可守。
最怕的就是筆者這樣的老黃牛,一切問題都自己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