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今天開會的時候,聽人抱怨說自己專業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基礎不好,很難培養等等,於是我想到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個經典成語:有教無類。先從我國教育發展說起,說到中國的教育問題,不得不談到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其教育思想影響中國幾千年直至今日,甚至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略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孔子以前的教育是“學在官府”的教育,能接受教育的人是極其有限的,只有達官貴人子弟才有上學的資格。是孔子開辦了私學,希望透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

“有教無類”的本義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民族的,只要想學習,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孔子自己也是這樣做的,歷史記載,他的弟子遍佈諸侯各國,孔子的弟子中有來自貴族階級的,但大多數是來自平民階級的,比如我們都熟知的顏回、曾參、子路、子貢等人都是來自平民家庭中的傑出弟子。

回到現實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類似“這個班的孩子基礎太差了,沒辦法教”“今年這個專業招收的學生水平低”“某個學校學生生源好,所以升學率高”“某個學校學生生源不好,所以學生升學率低”等等說法,看似有些道理,但細細品味,卻發現不對勁,這種說法起碼違背了孔子當年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思想。

回到教育的本質來看,之所以出現教育,是因為有“性相近”的基礎,也就是品行,道德。同樣因為要避免出現“習相遠”的結果,而透過教育的方式,讓受教育者不至於“走得太遠”。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個體發展,從而帶動全社會的進步。我們不能期望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更不能期望我們的教育物件每一個都跟自己設計好了一樣成功,事實上,沒有哪種教育可以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只要受教育者進步了,發展了,沒有出現“習相遠”的結果,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當然,當前社會對教育的認可似乎都集中在了分數上面,90分的學生一定比89分的學生優秀嗎?我認為這是非常片面的,評價教育的成效應該是多方面的,我認為重點應該是“德” “能”,然後才是其他的東西。記得幾年前聽說過一句話,教育的最終成就其實就是當這個學生走出校門若干年後,把課堂上老師所教的知識都忘了,甚至都忘了自己在哪裡上過學,學過什麼的時候,在意識中,在行為中依然留存的的哪些規範規矩,說到底,這些規範規矩不就是“德行”嗎?

所以,當我們抱怨學生水平差,基礎差的同時,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為什麼從事教育,從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是什麼,我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等等問題,心裡就豁然開朗了。當然,在我國教育領域還有一個成語——“因材施教”的思想也同樣值得人們深思。“有教無類”加上“因材施教”,實現教育的目的就不是那麼困難了,所以在我國始終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11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日本學校公開檢查學生內衣,不準孩子告訴家長,衣著與成績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