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10年過去了,我還在為當初不給力的高考買單。”

一位女博士在武大BBS上發帖吐槽:因為本科學歷不是985、211,儘管擁有武漢大學的博士學位,求職時仍屢屢碰壁。博士文憑比不過一紙高考錄取通知書,幾年的心血和努力都付之東流。

學歷歧視,二本學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名校生同樣深受其害。

起點太高,原地踏步都是在後退。

小木蟲上的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C9本科畢業,考研母校失利,被調劑到一所中游985院校中,她和她的同學們彼此戲稱是“X大難民”。

考研降級,讓這些學生甚至不願意說出母校的名字。

▎想透過考研完成“學歷逆襲”有多難?

目前我國共有高等學校3005所,而“雙一流”高校只佔其中的4.66%,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考上大學往往只意味著走進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

2020年全國考研人數再創新高,為377萬,但在統一的研招考試前,已經有一批名校生透過推免通道提前入場。

儘管教育部發文規定,各招生單位招收推免生數量不得超過本單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50%,各專業必須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計劃用於招收統考考生。

但是從近些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情況來看,正有越來越多的名校推免生數量佔比逐漸超過50%。

每年數百萬人的考研大軍裡,二本學生佔據半壁江山,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廝殺後,上岸的他們還飽受本科學歷的歧視。

即使懷揣著400+的初試成績進入名校複試,最後卻被調劑到另一所二本院校,這樣的案例並不算罕見。對於那些立志考名校的二本考生而言,透過二戰乃至三戰去博取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也就成了一種高壓之下的無奈之選。

▎對不起,本科不是985、211,我們不要

越來越多本科院校非985、211的考生陷入迷茫,照現在的就業趨勢,不考研就業肯定難,考上名校研究生,不夠光鮮亮麗的“第一學歷”卻成為切膚之痛。

2020年,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突破10萬大關。面對學歷的“通貨膨脹”和人才基數的幾何陡增,高校選拔標準“水漲船高”,海歸博士和本土博士被區分對待,篩選標準甚至能嚴格到“學歷查三代”。

圖|教育部明確要求:嚴禁釋出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資訊。

“第一學歷不夠光鮮,直接out”,已成為高校與求職者之間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中船重工某研究所招聘條件中白紙黑字地表示本科非“211”高校的博士不要;中南某設計院招聘則要求第一學歷和最高學歷必須均為“211”或“985”高校;哈爾濱一所省屬大學的外語學院俄語專業教師崗位,甚至只要各學歷階段都畢業於北外、上外的博士。

也有一些用人單位招聘公告中不設定招聘限制條件,卻在實際操作中嚴格執行“內部的限制標準”,不動聲色地把那些“不合格”的求職者拒之門外。

不完美的第一學歷成了簡歷上的“汙點”,將期待已久的高校夢無情擊碎。

寒窗苦讀20餘年,一路“過關斬將”終於戴上博士帽,卻因本科“出身”而屢屢被拒。“一考定出身”,幾乎否定了碩博深造階段的所有努力,讓人越來越無路可走。

▎是時候,對“名校”這個標籤祛魅

“以校取人”,不僅是歧視這個學生,也是對學校身份的歧視,僅因為沒有“985”“211”的名頭,就否定了整所學校。

學歷歧視的背後,是普通院校學生和名校生都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近年來,我國學歷歧視有越收越窄的趨勢。

隨著高校擴招,越來越多的本科生、研究生流入人才市場, 而社會所能提供的崗位卻始終有限,從本科就能找到好工作,到非“3個985”不要,誰知道未來人才篩選是否會嚴格到非清北不收呢?

圖|杭州餘杭區街道辦事處錄取的全部都是清北碩博士,引發輿論風波。

我們提倡更包容的學歷標準,不是對名校學歷的厭棄與嫉妒,而是對“名校”這個標籤的祛魅。

我們也由衷的希望,明天奔赴考場的377萬學子,可以選擇只為了更高的理想追求提筆,而不是單單為了擺脫那只有四個字、卻如附骨之疽般的“學歷歧視”。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陪孩子寫作業,是父母非常頭疼的事?只因家長沒找到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