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在職業教育領域,說起“能力”一詞,恐怕人人都不陌生。其實,“能力”一詞與“知識”“文化”一樣,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在使用,但細究起來,很多人對這些掛在嘴邊的詞彙說不清,道不明。查閱教育部的一些檔案,我發現,教育部檔案在使用“能力”一詞時,也有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比較早的《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中,提出的是“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注意,這裡只提到了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顯然是最初對“能力”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2006年,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提出“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注意,“職業能力”比“職業技能”前進了一大步。

2008年,教育部發布了《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8]8號),提出了“推動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明確要求。同時指出,“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要高度重視實踐和實訓教學環節”。注意,“能力本位”出現了。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沒有具體談“能力”問題,而是把能力培養提高到了“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的高度。我的理解是,“能力本位”已經具體化、本土化為“以人為本,全面發展”。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國發2014[19號]檔案) 進一步強調,職業教育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國務院、教育部在使用“能力”一詞時既是持慎重審慎態度,又是持積極發展態度的。

在國務院、教育部檔案精神的指引下,在職業教育領域,人們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在這些探索過程中,“能力”一詞的“出鏡率”居高不下,比如: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專案課程為主體……

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專案課程為主體的模組化專業課程體系(流行一時的“三以一化”)……

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核心……

儘管說法千變萬化,但“能力本位”的這一定性、定位基本沒有變化。

從“能力”過渡到“能力本位”,再過渡到“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能力”這一概念不是越來越簡單明瞭了,而是越來越豐富複雜了。我所說的“豐富複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能力這一概念本身的內涵擴大更新,容易使人們或斷章取義,或以偏概全。

2.能力與素質的關係說法不一,人們或以為二者毫無干係,或以為二者是一碼事。

於是,在職業教育領域就形成了一種“盲人摸象”的現象:人人都在說“能力”,但彼此所說的能力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換言之,大家平時所說的能力,都觸及了能力的某一方面,但都未能從理論上、體系上把握能力的完整概念。比如,有人說的能力是指“技能”,有人指的是“動手能力”,有人指的是“崗位能力”,有人指的是“職業能力”,有人指的是“就業能力”,有人指的是“方法能力”,有人指的是“社會能力”,有人則指的是有特定指向的某種具體能力,等等。

如實招認,本人在上述兩個方面既有困惑,也有思考;既發出過質疑,甚至也寫過文章辨析,但始終沒有理出個頭緒來。

讀姜大源教授的《職業教育要義》,這兩個方面的困惑得到了解決。

《職業教育要義》“基於能力本位的教育觀”這一節,開宗明義地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的不是“一個純粹的職業人,而是一個既要生存,又要發展的社會人。”接著,《要義》分析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互動態勢,得出了人的發展具有“跨職業、跨行業、跨產業”的時代特徵。從而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樹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觀,強調學習主體透過行動實現能力的內化與運用,正是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體現。”

姜大源先生的這一論斷是發人深省的,是振聾發聵的。這一論斷澄清了一個客觀事實:把人的素質與人的能力對立起來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毋庸置疑,能力與素質不是一個概念,但二者絕不是對立的關係。假如我們把“能力本位的教育觀”是“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體現”看作是姜大源先生的論點,那麼,姜大源先生為這一論點提供了下列有力的論據:

1.職業能力的高低,取決於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狀態。

2.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結果決定了個體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是更高層次的能力,也即我們常說的關鍵能力。

3.這種關鍵能力既離不開學科體系所獲得的理論知識,也離不開行動體系獲得的實踐經驗,二者透過“反思性思維使其內化,進而轉化為能力”。

4.“從能量的意義上看”,“素質是以‘勢能’的形式存在的。能力是以‘動能’的形式存在的。”

5.素質與能力的關係,是“勢能與動能”的關係,“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素質是能力的內隱,能力則是素質的外顯。”

6.能力是個體“主動面對生活與積極應對生活的心理準備”,是“具備獲取顯性的生存本領的心理狀態”,是“能夠應付未來發展的隱性的心理條件”。

根據以上論據,姜大源先生以“一覽眾山小”的智慧和氣魄,對能力的重要性給出了答案:“能力是一個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概念,是一個在人格培養中最高層次的概念。”

筆者認為,姜大源先生對能力概念的分析、解剖、理解與概括,是嚴謹科學的,是具有創新精神的。

姜大源先生筆下的能力本位觀,是對狹義的能力觀的一種革命,是職業教育對快速發展的現代化程序的一種迴應,具有與時俱進的鮮明的時代特徵。

反觀當下職業教育的現狀,距離正確把握“能力本位的教育觀”尚有不小差距。據筆者觀察,職業教育領域為數不少的人們在使用“能力”這一概念時,仍然停留在“崗位技能”或“專業能力”層面“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人生”這樣偏頗的口號還高掛在一些職校的牆壁上。職業教育建立在這樣的理念基礎上,就極容易降格為“職業培訓”,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要麼是“單純的有技能的人”,要麼是“純粹的職業人”,而不是一個“既要生存,又要發展的社會人。”這恐怕是目前職業教育沒有完全達到“社會滿意”“企業滿意”“家長滿意”“學生滿意”的最主要的原因。

2017年4月2日

6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姜大源《職業教育要義》有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