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姜大源先生的新著《職業教育要義》終於出版了。

我用“終於”一詞,是想表達“等得太久”的心情。我先是讀到了這本書的前言,由此知道這本新著即將出版。不得不說,姜大源先生的前言寫得太好了!不僅把新書的來龍去脈梳理得清清楚楚,僅就前言本身來說,就是一篇上好的文章。其洞見哲思令之高度我折服,其謙遜篤誠之態度令我佩服,其說理思辨之深度令我信服,其遣詞造句之精準令我敬服。概言之,姜大源先生的文筆好到讓我嫉妒的程度。於是,翹首以盼;於是,在第一時間購買了這本書。

《職業教育要義》開篇講了“理念綜‘觀’”,“理念綜‘觀’”的開篇先講了職業教育的學科定位,接著講了“基於多元智慧的人才觀”。

我想,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對多元智慧理論都不陌生。但是,請注意,姜大源先生要談的不是多元智慧理論,而是基於這種理論的人才觀。

姜大源先生先丟擲了義大利著名心理學家安東尼奧.梅內蓋蒂的觀點:人具有一種天生的智慧。這種智慧有益於與環境的互動。但是,由於歷史的和社會的原因,人的直覺及其天生的智慧很大一部分都喪失掉了。如果能夠找回失去的部分,人就可能獲得成功。

那麼,如何找回那些“失去的部分”呢?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自然而然地就被牽引出來了。

在對多元智慧理論做了簡要分析後,姜大源先生對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前者可以成為研究型、學術型或工程技術型的專家,後者則可成為職業技術型、技能型、技藝型的專家。經過這樣的分析,結論不言自明: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兩種型別的專家都是專家。分析至此,“教育的根本任務”也就順理成章地得以明瞭了:“根據人的智慧結構和智慧型別,採取適合的培養模式,來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

從智慧型別引出人才型別,仍然是比較“高位”的概念。因此,姜大源先生進一步將智慧型別與較為具體的“學習指向”聯絡起來,指出應用性知識有兩種屬性:一種是陳述性知識,要解答“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另一種是過程性知識,要回答“怎樣做”和“怎樣做更好”的問題。具體地聯絡職業教育來說,職業學校學生能夠較快地獲取過程性知識,而對陳述性的理論知識相對排斥。“這並非職業學校學生的弱勢,而恰恰是其優勢所在。”

有了以上的分析和鋪墊,姜大源先生非常明確地指出:“這兩種群體是同一層次不同型別的人才,沒有智力的高低、好壞之分,只有智慧的結構、型別的不同。所以,職業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培養物件在智慧型別上的差異,意味著只有那些能更好地張揚其智力優勢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姜大源先生就像剝竹筍一樣,從理論辨析及理性思考出發,最後落地職業教育,“天梯石棧相鉤連”,給了我們一個驚喜: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讀到這裡,我的心情一喜一憂,喜的是姜大源先生為職業教育的正名、正型、定性、定向,憂的是職業教育的現實、現狀距離“最好的教育”尚有很大的差距。

積我近四十年職業教育工作之閱歷,我深切地知道,當下的職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培訓。其中,文化基礎知識從總體上看,依然是普通中學的延續,即“陳述性知識”佔據主導地位。我把這種模式稱之為“匹薩模式”,即“麵糰底座”(基礎教育的延續)上面加一層“匹薩醬及乳酪”(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的“匹薩模式”與“更好地張揚其智力優勢的教育”顯然不是一回事。每一個職業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

“最好的教育”賦予了我們怎樣的使命?

“最好的教育”需要我們進行哪些變革?

“最好的教育”需要一支什麼樣的師資隊伍?

“最好的教育”需要政府給予哪些政策引導?

……

所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摸索、去實踐、去創新的。

2017年3月28日

2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古有懸樑刺股,今有連花清瘟爆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