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發展迅速,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如同雨後春筍,冒尖的冒尖,快速生長的快速生長。會不會在中途被認為是壞竹子而砍去,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看企業留不留的住人才。
若企業留不住人才,那麼其發展肯定會受到掣肘。一個企業尚且如此,更遑論一個國家,國家對於頂尖人才的需求,只大不小。
可在我國,卻有這樣4位數學天才,曾經的"黃金一代",紛紛選擇在美國發展,其中原因,複雜且深遠。
學長許晨陽,回國六年後遠走他國北大數學系,是北京大學的王牌院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數學頂尖人才,在千禧年前後的北大,湧現了數位數學天才,被稱為"黃金一代",其中包括許晨陽、惲之瑋、張偉和朱歆文四個人,可惜的是,這四個人現如今都在美國知名高校任職。
許晨陽比另外三個人早一屆,屬於他們的學長。
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從小就有極高的數學天賦,並且對學習很感興趣,在別的孩子對九九乘法表抓耳撓腮的時候,許晨陽已經能很輕鬆的進行混合運算了。
小學就開始頻繁參加奧數競賽,並獲得冠軍,明顯屬於天才選手。長大後的許晨陽因為優秀的數學成績入選國家奧數代表隊,並在1999年被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在大學繼續攻讀數學,僅僅花了五年就獲得了學士學位和碩士研究生學位,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學業。
獲得博士學位的許晨陽也曾被麻省理工大學拋來橄欖枝,希望他能去麻省理工任教,但當時的許晨陽更想回到自己的祖國為國家的教育添磚加瓦。
三十出頭的年級,獲得了教授的職稱,受聘於北京大學,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都做不到的事,許晨陽卻能在年紀輕輕是就做到了,並且在北京大學教學的幾年內,接連獲得馬努金獎及未來科學金獎,其過硬的數學知識支撐他一步步走向更高點。
本來前途一片光明的許晨陽卻在回國的六年後選擇去美國發展,走之前留下三句話:
中國學術界造假過於嚴重;
學風過於浮躁;
論資排輩的觀念已成為沉痾,對於年輕人扶植力度不夠。
這三句話引起了當時學術界的軒然大波,不講情面的揭露某些現象讓他被一些學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制裁、批判。
可許晨陽不在乎,他覺得中國學術界風氣不佳,在回國的這六年裡感受到了掣肘,故而選擇到麻省理工繼續發展。
許晨陽並非個例,師弟們也紛紛出國不歸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許晨陽究竟為什麼選擇在六年後到美國麻省理工任職,從他出國前留下的幾句話就能看出端倪。他在中國學術界沉浮六年後才選擇的去美國發展,這說明這是他深思熟慮後的結果,並非一時的決定。
事實上,像許晨陽這樣的中國人才流失到國外並非個例,許晨陽的同系學弟們,同樣屬於數學界天才的另外三個北大數學系學子,也不約而同在美國高校任教。
這三人分別是惲之瑋、張偉和朱歆文,他們當年同樣是北大數學系的金牌選手,都曾獲得過"數學新視野獎",在北大完成學業後出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
這四位名震北大的數學系天才,除了許晨陽獲得博士學位後回來,在北大為國效力六年,另外三個人直接選擇在國外發展,從未想過回國發展。可就連許晨陽也在最後選擇出國,四人最終在美國不同知名院校任職。
這樣的情況實在令人痛惜,中國的天才們卻齊聚美國,在美國高校教育學生,難免讓人覺得諷刺。那麼中國人才流失的原因是什麼?單純是他們不夠愛國嗎?也許未必。
這樣一個發展迅猛的發展中國家,社會風氣是都能夠看得到的浮躁,很多事都流於表面,太多東西都只追求有利的結果而不注重過程和意義了。
這不單單表現在普通人當中,學術界也存在浮躁的現象,彷彿期刊論文數量才是資歷的決定性因素,質量已然變成了次要因素。這合理嗎?顯然不合理。
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到底該怪誰?國內學術界存在學風不端早已不是秘密,不久前微博爆料某研究生導師張裕卿與其女兒偽造論文的熱搜還歷歷在目,這不僅是學術造假,更是沒有師德,他最終失去在該校繼續任職的資格。
早在2018年,許晨陽就給國內學術界敲了警鐘,足矣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但這種亂象並未停止,甚至變本加厲。
將自己學生的學術論文佔為己有;幫助自己人偽造學術論文;教唆學術論文資料造假這類的例子數不勝數,最後有沒有妥善解決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看得人心生氣憤,卻也無法憑一己之力改變什麼,大部分人根本沒有足夠的能量對抗導師。
許多大學都存在的這種學術亂象,為了能成功畢業,許多無權無勢的學生只能打碎牙齒和著血吞。這還只是大學環境中的學術氛圍,不否認在整個大環境下,這樣的情況算是少的,但少就不用制止嗎?
有多少人為了堆資歷偽造學術,又有多少人抄襲,盜用別人的學術成果,如果徹查了,那又該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我們不得而知。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某些人才接觸過這些學術界現象之後,大失所望,但憑一己之力又改變不了什麼,那麼選擇到國外發展也顯得情有所原。
單單用一句愛不愛國來評判我國人才流失已然不夠,這其中的原因是多層的,複雜的,我們無權置喙別人的選擇。肅清學術界不端現象,加大各年齡階段的扶持力度,公平公正公開資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才是減少人才流失、留住人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