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17.美國人的家教

(1)重理智 輕情感

女兒有了孩子,就注意研究如何教育,將外孫女從中國接回美國後,更是經常上網瀏覽,也找些有關美國人家庭教育的書籍學習,向認識的美國人請教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美國人普遍認為中國人對孩子的教育比美國好,值得他們學習。我愕然!女兒也納悶,到底用中國式還是用美國式的家教方法對孩子的發展更有益呢?

在不斷地觀察瞭解中,我對美國人的家教漸漸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確實有許多不同於中國之處,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孩子生下來,就不讓睡在父母身旁。在父母臥室,放一張嬰兒床,小時放在嬰兒床上。稍大一點,就會放到單獨的房子,讓孩子獨處一室。父母只是定時觀察、洗浴、餵食,有時抱一抱,和孩子親近交流。只要孩子沒有什麼不適,即使哭,也不會抱起來。理由是哭沒有什麼不好,一哭就抱,容易形成條件反射,小孩想讓大人抱就哭,大人會被小孩牽著鼻子走,形成一種惡性迴圈。這正好與我們中國人的認識相反,有好幾位旅美華人實踐這樣的方法,孩子一哭立馬放下不管,什麼時候不哭了,才抱起來以示獎勵,如此訓練的孩子確實較少哭鬧,真的好管。

女兒居住的小區有一戶中國人,和女兒年齡相仿,兩口子都來自山東,丈夫在美國一家企業上班,妻子在美國一家醫院工作。也許是這位中國女士與美國人接觸較多的緣故,她就是堅持按照美國人的方法管理孩子。她的母親從中國去美國,看女兒如此管理孩子,大為不滿,生氣地訓斥:“我當初一個人帶你們姊妹四個,也沒讓誰這樣哭過。孩子哭竟然不管,這叫什麼管法?後孃也沒有這麼殘忍!”為此,母女兩個沒有少吵架,其母不願看到女兒如此管理孩子,多次提出要回中國,並說再不來美國看女兒了。但這位中國小老鄉,依然我行我素,硬是這麼堅持下來。

而我和老伴去美國幫女兒帶孩子,像在中國一樣,還是老辦法。總怕孩子冷著凍著,特別是早春和深秋,氣候變化大,擔心孩子感冒,就給孩子多加衣服。每次帶孩子去公園、遊樂場,看到穿衣最少的總是美國的小孩。早春時節,我們老兩口的毛衣還沒有脫下,美國好多小孩已經是單衣單褲了。與美國帶孩子的父母交流,她們說小孩凍不著,受點冷熱,身體才會有抵抗力,更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少生疾病。我承認她們說得有道理,但總不忍心那麼去做。

一次在公園裡看到一個不到兩歲的美國小孩跌倒了,我趕緊過去,伸手要扶,可旁邊不遠處小孩母親喊“NO”,示意不要管他。其母站著不動,鼓勵孩子:“沒關係,寶貝,站起來,你能行。”只見小傢伙兩隻手撐地,撅著屁股自己爬了起來。孩子走路不穩卻急急地想跑,不到十步又是一跤,一百多米的距離,孩子跌倒七八次,其母一次也不去扶,那份從容與淡定,好像在欣賞一隻小貓小狗,哪裡是自己的至親骨肉!作為旁觀者,我已忍受不了,不忍心再看。美國小孩跌倒了,只要沒有磕傷碰破,大人一般不會去管。手、臉、衣服髒了沒關係,回去洗一洗就行了。從小就給孩子傳遞一種自立自強的精神,培養依靠自己,不依賴他人的習慣。

中國孩子小時都穿開襠褲,大家習以為常,覺得方便。但在美國你看不到這樣的現象,美國雖然沒有針對穿開襠褲的專門法律,但對於暴露下體的行為,法律解釋為“行為不檢點”,小孩暴露下體,依然是小孩父母的“不檢點行為”。對此“不檢點行為”各州法律規定不盡一致,但輕則口頭警告,重則會被罰款。根據加州刑法三百七十四款三條,隨地大小便屬於輕罪(不是錯 已經是罪了),不論大人還是小孩,一經發現,首次罰款二百七十美元,重犯者罰一千美元。小孩穿開襠褲,尤其理由是“為了方便隨地大小便”就更難以讓人同情,警方也不會輕易放過。如果確認是因為家長沒有買或買不起封襠褲給孩子穿,就可能把孩子從父母身邊帶走,交給兒童福利局監管。我在美國沒有看到過對孩子穿開襠褲行為的處罰,確實也沒有看到過孩子穿開襠褲的現象。僅聽女兒介紹,就覺得美國的法律確實嚴厲,想不到中國司空見慣的小事在美國竟會如此重典處罰。

孩子稍大一點就要自己學習吃飯,用勺、叉,有時也用手抓。父母一般情況下不會去喂,他們認為,孩子動手的能力總是在最基本、簡單的事情上起步的,吃飯是人的本能,不吃就是不餓,餓了自然就會吃,吃多少,吃什麼,自己選擇。

再大一點的孩子,就要自己管理自己部分生活中的事,整理書包,房間等。美國父母認為,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房間,自己不去管理怎麼行呢?

一位白人鄰居兩歲多的小男孩,有時將秋衣,背心穿反,有時將鞋子左右穿反,有時乾脆就光著腳丫子,照樣在門前跑來跑去。我們以為小孩的母親太過粗心,後來才知道這麼大的小孩也要自己穿衣穿鞋,他母親告訴過孩子怎麼分辨衣服和鞋子的前後左右,但孩子記不住,就故意不管。他母親說:“他自己要是覺得不舒服換過來就是了,換幾次自己就知道了。”我們也知道這樣做有利孩子的成長和自立,但看著孩子穿的那麼費勁,覺得麻煩,更多的還是狠不下心來。

看愛德華•肯尼迪寫的回憶錄《心的指南針》,遇刺身亡的總統約翰•肯尼迪是他的哥哥,他的另一個哥哥作為候選人在參加總統競選中也遇刺身亡。他本想繼承哥哥的遺志,參加總統競選,在家人的共同反對聲中,他放棄了。在參議員的崗位上幹了四十七年,在美國連續這麼多年當參議員實屬罕見,因而他也被譽為“美國雄獅”。

愛德華十一歲那年,其父准許他駕船出海,並要在海上過夜,他的搭檔是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出師不利,航行遇到陰冷的雨天,在到達目的地後,又冷又餓,隨身帶的三明治也被雨水打溼,難以進食。他們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兩人棄船上岸,打電話讓司機把他們接回家。沒想到,進門就遇到要騎馬出門的父親。父親問過情況後,告訴司機:“把他們送到船上去”。同時告訴愛德華:“如果你把船開出去,就得把船開回來。”司機又把他們送回了原處。我敬重這樣的父親,但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在海上駕船航行,誰也無法知道,到底有多少未知的風險,才十一歲的孩子啊!

難怪美國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強,普遍敢做敢為,有一種責任和擔當。原來孩子還可以這樣去訓練,沒有高強度心理素質的父母怎麼下得了這樣的決心,這樣的訓練無論如何看都透著一種殘酷和風險。觀察美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我覺得美國父母普遍顯得理智,關注點側重於孩子的成人,而並非成才,尊重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

我跟著女兒和女婿參加過幾次華人的家庭聚會,他們閒聊時說,從小在中國生活和美國生活的孩子一見面就能看出來,並說屢試不爽。在美國長大的孩子顯得陽光自信,無拘無束,甚或有一點狂野。我也認為他們說得有道理,在美國,不到十歲的孩子常常會對父母說我有自由,我有人權,父母批評孩子時聲音大了一些,有時手舉一下,嚇唬孩子,原沒有要打的意思,孩子就會說你這是違法的。還有更難聽的:“你要動手我就報警!”父母還真的不敢動手,萬一小傢伙報了警那就非同小可。你不得不服,社會環境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人。

(2)父母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

美國父母與中國父母一樣愛孩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美國的家庭概念只是父母與未成年兒女,鮮有三代以上的同居。家教也只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與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沒有什麼關係。偶爾遇到兒女管教孫輩,老人也不會發表什麼意見,在美國這早已成為一種共識。

中國老人經常萬里之遙到美國幫兒女照管孫輩,美國人對此難以理解。“幹嗎要這麼做?用得著嗎?”從內心認定這是不可以也不應該的。女兒一位鄰居女主人,生完孩子不到一週,就帶著大的小的兩個孩子在超市購物,平時在家做飯帶孩子,還要送大孩子去幼兒園。我們問她為什麼不考慮讓退休的父母幫幫忙。她感謝我們的關心,但認為管理教養孩子是自己的責任,不可以交給任何人,即使自己的父母願意也不行。

我們常說美國是孩子的天堂,知道美國父母花大把時間陪孩子玩。陪孩子是真的,但絕不是單純的玩,除平時和孩子一塊娛樂鍛鍊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規矩,輔導孩子學習。美國沒有多少人給孩子請家教,主流模式是自己帶孩子,教給孩子生活中需要的一切。

偶爾跟著女兒和兩個小外孫去美國的圖書館,女兒和小外孫忙著給自己選書,這裡沒有中文書籍,我就隨便走走看看。發現一位白人婦女帶著三個小孩,大的也就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小的大概就三到五歲的樣子,也在兒童圖書區看書。兩個大一點的孩子坐著看書,小傢伙則拿著一本小人書爬在地上看,不一會乾脆躺著,拿書蓋在臉上,繼而丟掉書,在地毯上打滾,其母輕輕噓一聲,打出手勢,進行制止,並示意他將小人書放回書架。過了一會,又帶他們去圖書館的遊戲區,搭積木、蓋房子、玩拼圖......這位媽媽總是坐在孩子跟前,靜靜地看著,很少干涉孩子的自由。當孩子說話聲音過高或有其他出格的行動時,小聲說“NO”,孩子也就安靜下來。遊戲結束,其母招呼收拾好玩具,放回對應的筐子中,幾個孩子高高興興地跟著母親回家。

我一直在不遠處關注著這一家人,喜歡他們看書和遊戲的場景,這是我從未看到過的畫面,感覺好安靜溫馨,充滿著詩意。我想,這個母親一定是有知識且懂得教育的人,她為孩子想得很遠且在腳踏實地做著工作,無意識間對一位素不相識的外國母親心生一種敬意。

回家的路上,我問女兒:“那麼小的孩子,大概連英文字母都沒有學過,去圖書館看什麼書?”

女兒說:“其母親並不是要孩子看什麼書,而是讓孩子感受圖書館人們靜靜看書的那種氛圍,希望在不斷的耳濡目染中,讓孩子慢慢地喜歡上讀書。”並說這在美國是常見的現象。

雖是偶然看到,其母親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耐心細緻還是讓我感觸頗多!我更佩服的是她一人帶了三個孩子出門讀書玩耍,這在中國絕對是需要幾個人才可以完成的事,她一個人不慌不忙,做得井然有序。

美國孩子成長的環境很寬鬆,卻不放任自流,父母教育孩子自有嚴苛的一面,也真能狠下心來。他們認為,孩子會犯錯,會有惰性,需要有外力的幫助和推動,有時也需要懲罰。一位美國母親做好午飯,三歲的兒子嫌不好,不願意吃。其母告訴他今天中午只有這樣的飯,嫌不好可以不吃,下午做好飯再吃。兒子將飯碗在飯桌推來推去,其母親說如果你將飯碗掀翻,下午飯也不許吃。兒子故意將飯碗掀翻,大哭大鬧,其母堅持不理。下午做了好吃的飯菜,兒子高高興興地坐在飯桌前,其母連餐具也不給他。告訴他,晚飯沒有他的份,這是懲罰,早就說過的。孩子躺在地上,哭著打滾,其母始終不理,孩子不哭後問母親,我什麼時候可以吃飯,其母說,等你認錯後再說。孩子向母親道歉認錯,其母說,既然願意改正錯誤,明天早飯就可以吃了。我相信這個孩子會將此事牢記一生,我更相信中國沒有幾個母親能夠這樣去做,孩子連著母親的心啊!

也許有人會說,孩子才三歲就教規矩,他懂什麼啊!美國父母都知道,規矩是從孩子出生後就要開始培養的,而懲罰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寶貴的規則意識,這是一個人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慢慢地形成習慣,就會受益終生。

美國人請假參加孩子學校的活動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一個學期總有幾次,請假的理直氣壯,企業單位也大力支援。為了孩子在美國已經形成共識,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曾為參加女兒的生日聚會提前結束遠在非洲的國事訪問,匆匆回家。中國人無法理解,如此主次顛倒,本末倒置,這德行怎麼配做領袖?別說總統,就是普通人也不行啊!可美國沒有人覺得不妥,這就是美國人把孩子放在第一的態度。什麼官、權、錢,工作,沒有什麼比孩子更重要。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教養才能有效把控,為孩子塑造更美好的未來。

美國中小學一般下午兩點放學,放學後由學生自己支配時間,多數學生都會參加各自喜愛的活動,特別是體育運動。孩子父母在周未及假期帶孩子參加體育活動的也極為普遍,美國人認為體育鍛煉不僅能使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更重要的是透過體育鍛煉培養孩子一種精神,永不氣餒、頑強拼搏、遵守紀律、遵守比賽規則,公平競爭、團結協作,這些是做人的社會常識,也是今後創業發展合作共事的必備品質。老師平時也會給學生安排一些需要幾個人在一起完成的作業,其目的也是培養孩子們的合作精神。社會是個大集體,任何人都必須懂得合作,因而比學業更為重要。把體育活動看得比學業更重要,中國人大概會認為有本末倒置之嫌,我雖然知道體育活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許多益處,但對於美國人這樣的觀念還是難以接受。

美國新聞中曾報道(其實中國新聞中也報道過)耶魯大學辭退了一名中國女學生,原因是這個學生太過骨感,就是體重太輕了,不到一米六的身高,只有八十多斤。學校先是對該學生體重過輕提出了警告,這位女學生並非不重視,每天盡其所能多吃一些,期望能增加體重,可多方努力毫無結果,只好流著淚離開學校。中國人感嘆,我也為這個孩子憤憤不平,這樣的理由也可以辭退學生,真是的!殘疾人都可以上學,為什麼就不能容忍一個體重輕了一點的優秀學生呢?可美國人普遍覺得應該,連一個健康的身體都沒有,培養她幹什麼!

在美國住的時間稍長一點,看到美國學校和社會運動鍛鍊的氛圍非常濃厚,參與人群、時間、強度都比我們國內高出許多。美國名校高考錄取資料顯示,運動員的SAT成績可以比錄取平均分低一百多分,錄取的機率比“非運動員”的申請者高百分之三十。大學文化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價值走向,當一個社會推崇運動的時候,它的文化就會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理念之中,變為人們的行動。記得一位旅美讀博的學生深有體會的一句話,同美國學校運動鍛鍊相比,我們中國學校的運動鍛鍊可以忽略不計,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對比美國的家庭教育,我有許多感觸,中國年輕人都在打拼,努力工作,拼命掙錢,孩子交給父母照管的為數甚多。調查顯示上海百分之六十,北京百分之七十,全國超百分之五十的孩子屬隔代撫養。據“中國二零一零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樣本資料推算,全國農村有留守兒童六十一萬多,佔農村兒童的百分之三十七點七,這些兒童較其他兒童的生存狀況更差。孩子的父母大多出於無奈,但也不乏受中國傳統影響,有能力管孩子卻依然要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管的。一些老人的身體、學識、觀念確實已不適宜教養孩子,不知子女將孩子交給老人撫養時是否考慮過後果?看似只有十年、八年,可這是為孩子奠定基礎的時候。生活可以苦,生意可以虧,孩子的未來虧不起啊!不管何種原因,隔代撫養的現狀存在隱患,也確實令人擔憂。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的打拼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更好,如果父母的打拼卻使孩子的未來更加糟糕,那麼,這樣的打拼還有什麼意義?!

多陪陪孩子,這就是我觀察了美國家庭教育後的一點感受。

(3)美國人家教中的金錢觀念

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美國的孩子問他的富爸爸:“咱家有錢嗎?”富爸爸說:“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創業奮鬥得到的,你將來透過奮鬥也會有錢。”孩子記住了。中國的孩子問自己的富爸爸:“咱家有錢嗎?”中國的富爸爸說:“咱家很有錢,存款、企業、股票、房產,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中國的孩子也記住了。這個故事雖然沒有多少情節,但說出了中美兩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現實,也反映出不同的觀念。美國不但普通家庭,即使很富有的家庭,灌輸給孩子的都是好生活要靠自己奮鬥;中國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坐擁億萬,可以坐享其成。

美國人和我們中國人一樣,給孩子買玩具食品衣物等,但不會隨便給零花錢,這與家庭經濟狀況無關,更重要的是一種認識和理念,愈是富裕的家庭把關愈嚴。美國孩子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社會和家庭從小就給孩子傳遞這樣的理念,現實中也這樣要求他們。貴為總統的奧巴馬只給女兒生存費(不是生活費),說的極為準確。零花錢是孩子生存費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錢,這樣的錢要付出辛勞,做有意義的事才能得到。掃地,擦拭傢俱,除草,修剪樹木,管理花卉等等。我的外孫女從不給家人要什麼零花錢,其實有錢她也無處去花,不僅社群沒有,學校沒有,就是學校附近也沒有什麼賣零食小吃的攤販。美國娛樂表演或體育比賽,經常會看到十幾歲的孩子在看臺上穿梭,賣雪糕、飲料、熱狗。也有中學生上門給別人做力所能及的服務,在路邊給人擦汽車,自己付出辛勞掙錢生活的理念就這樣一點一滴在腦海中形成。

女兒說,美國孩子在讀中小學時就打工掙錢者確實有,只要不影響學業,法律並不禁止,上高中後利用暑假打工參加社會實踐則很普遍,透過勞動為自己掙一點零花錢,更重要的是瞭解熟悉社會,培養生活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美國南卡跳蚤市場,有一個墨西哥裔孩子,剛上初中,已經在這兒經商三年了,每逢週末,就坐其父的車來這兒擺攤賣貨,幾乎每次收穫都比他父親要更多。這主要源於社會對孩子打工的寬容和支援,鼓勵孩子透過勞動賺錢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美國人認為金錢教育的本質是教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天上不會掉餡餅,每一分金錢都來之不易,值得珍惜,更不該胡亂揮霍。我常想,如果這樣的行為發生在中國,就會飽受詬病。未成年人打工本就違法,更何況從小就培養孩子一切向錢看的意識,連親人之間也都是金錢關係等等。走進美國,見識了另類社會現象,才知道這大千世界太過複雜。

究竟怎樣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才對呢?我真的糊塗了!

二零零八年已成為世界首富的沃倫•巴菲特。他的兒女都聰明能幹,當兒子彼得步姐姐哥哥的後塵從耶魯大學退學自己創業時,巴菲特雖有無限遺憾,可依然支援,但不給一分錢的資助,因為他當時已經十九歲了。彼得從此開始了自己艱難的獨立打拼,到三十歲那年,他想買大一點的房子,開口向父親借錢。巴菲特搖著頭說:“金錢會將我們純潔的父子關係變得複雜,你應該像其他美國人一樣貸款買房,然後憑自己的能力把貸款還上。”巴菲特並非捨不得錢財,他只是為了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精神。當巴菲特決定把高達三百七十億美元捐給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徵求彼得意見時,彼得真誠地說:“爸爸,我真的為你驕傲。”彼得憑著自己的努力,事業終於有成。他的新書《做你自己》要出中文版時,巴菲特為兒子的新書寫了簡短的序言:“彼得的人生全憑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是個人的財富或榮耀,而是對廣闊世界所做的貢獻。”這是巴菲特對兒子的讚語,也是他們父子所堅持的理念,這種理念也並非他們父子所獨有,早已是美國社會中許多優秀人才秉持的理念。

想到在國內有時看到十來歲的小孩,大概也就是小學高年級或剛上初中的年齡,兜裡一掏就是一把錢,百元的大票也有好幾張,有的小孩還會炫耀式的拿起鈔票搖一搖,買零食,買飲品,吃烤肉,吃肯德基,點幾盤炒菜亦是平常事。有的孩子放學時父母不開車去接他就直接打的回家,連公交也不願意坐。別以為這些孩子不懂事,這本是父母交代的,花錢毫不在乎,更不會心痛。中國的父母認為,有錢不給孩子花,要錢幹什麼? 當然這是富裕人家的作為,他們有錢。而一些貧窮家庭父母自己打工掙錢,省吃儉用,對孩子大手大腳花錢依然支援,理由就是‘再窮不能窮孩子’。我在美國遇到某大學一位華人教授,他的學生中有不少中國的學生,大多一到美國就買高檔車,有的還在學校附近買了房子,他們的錢當然來自父母,他不明白這些孩子的父母為什麼這樣支援孩子?更不清楚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他說他有錢也不會這樣去做。其實,這早已是美國人的共識,我對此還是讚賞的。

中國人家教中的金錢觀念我總結不出來,沒有什麼清晰的思路,甚或根本就沒有什麼思路,是混沌的,一些父母的做法也是要命的,會把孩子引上歧路。

(4)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美國人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家中木工、機械修理工具基本都有,普通電器機械修理、汽車維修、木工油漆等,一般不用求人。高昂的人工費用是一方面,更緣於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觀念及對孩子的培養訓練。他們對孩子的鼓勵多於保護,讓孩子勇敢地做各種嘗試,在做中學,做中練,社會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場景都會納入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範疇,培養孩子的能力、膽量和信心。因而,美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強,即使對消防、自救、救人的常識也都懂一些,危難時刻知道打什麼電話和如何緊急處置。

二零一二年四月九日,華盛頓州的一輛校車司機在駕駛途中突發心臟病,失去知覺,校車仍以六十公里的速度衝向一座教堂。車上坐著十六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一個叫傑瑞米的孩子看到異常,驚叫著衝向駕駛座,拼命轉動方向盤,使校車回到原路,然後剎車,停下。十六秒緊急處置,毫無差錯,然後撥打“九一一”,報告車上發生的情況。車上的其他同伴立即對司機進行胸部按壓,做心肺復甦急救。正是他們的一系列正確措施,保證了校車和十七個生命的安全,同時為搶救司機贏得了時間。這在中國連想都不敢想,在世界也堪稱奇蹟的事,美國的孩子做到了,而且做的如此完美,真的叫人驚歎!

美國人非常重視孩子高中畢業典禮,看作是孩子成人、走向社會的起點。所以,美國孩子的高中畢業典禮都極其隆重,一個學生大約有十幾位包括家長在內的親友參加。在學校的畢業典禮後,每個家庭還要組織家庭聚會慶賀孩子高中畢業和長大成人,送有紀念意義的成人禮物。讓孩子明白和記住:成人了,要獨立,要對自己完全負責了。

十八歲就是孩子獨立的大限,因而美國人普遍有一種緊迫感。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很短,需要教給的東西太多,誰也不敢怠慢。如果此時孩子還不能獨立,父母就會採用完全剝離或部分剝離的方法,迫使孩子獨立。更重要的是社會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和氛圍,無論父母和孩子,誰不這麼做會被人們瞧不起。

我一次在波士頓中餐館吃飯時,一位來餐館吃飯的年輕人打聽附近的房價,想租房子。他說自己大學畢業已經工作三個月了,暫時住在父母家,每月付給父母一千美元,這包括房費、水電費和早晚餐,中午在外面吃。雖然很合算,但還是想盡快搬出來。並說不離開家,會被別人誤解,以為自己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談朋友也不方便。

中國父母普遍都在為孩子設計人生,往往是盯著人生的上限,想將孩子培養成高貴的人,有錢的人,當官的人。人往高處走,這是人之常情,但只看重學業,輕視其它方面。過多的保護,過多的代勞其實是一種剝奪,是一種傷害,剝奪了孩子成長過程必要的經歷和鍛鍊,必然會影響他(她)的自立和成熟。走出家門、走出校門後才是人生的大考。社會是複雜的,生活的道路是艱辛的,不如意的事隨時都會碰到,可孩子總得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不能適應就無法生存。為人父母,腦子裡必須有底線,為孩子保住底線,讓他有適應社會生存生活的能力,享得了福,吃得了苦,過得了人生那麼多的溝溝坎坎。這不僅是體能智力,還有心理,有跌倒了爬起來的意志和承受力,這也是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孩子有了這樣的準備,即使將來到不了頂峰,但絕不會跌入谷底,總會有一個不錯的生活。

(5)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

美國人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幹自己想幹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假若父母與孩子的看法發生分歧,也只會表明態度,講清道理,當孩子仍然堅持自己的決定時,哪怕父母依然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也會放棄自己的意見,支援孩子。因為選擇是孩子的權利,他人不可替代,何況人生並非一次性選擇,即使有一次錯誤的選擇也不會影響人的一生,相信孩子最終會在選擇中走到自己想要走的路上。

美國人不給孩子樹立什麼學習的樣板,也沒有中國父母那種急乎乎的心情,孩子學習好與差還是一般,都沒有多大的壓力。世上沒有一樣的個人,用不著和別人比。父母只會鼓勵孩子珍惜學習的機會,付出自己的努力,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會滿意。至於上什麼學,做什麼事,全在孩子個人的造化。孩子考上名牌大學,當然得意,性格張揚的美國人恨不得把廣告貼在臉上,要是連大學都考不上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失落。

現在中國一些父母也學習西方人多表揚,少指責,尊重孩子,不打罵,不強迫,給孩子較大自由。成功者當然有,不成功者卻為數眾多。我們一些父母給了孩子美國式的自由,卻沒有給孩子美國式的約束,也沒有美國式的文化和理智。在給孩子美國式自由的同時,又給了中國式的寵愛和嬌慣,有的孩子變得無法無天,社會上俗稱“小皇帝”“小公主”“小霸王”。這樣的家庭教育丟掉了我們的傳統,也沒有學到西方的精髓,甚或連皮毛也沒有學到。從小養成‘小皇帝式’的生活習慣,長大了怎麼生活?社會不會屈從任何人的意志,不是他自己去撞牆,殘害別人,就是環境和他人摧毀他。孩子小時不懂,情有可原,父母嬌慣放縱,才是根源,因而,父母有著更大的責任。

中美兩國文化不同,教育孩子理念差異極大,也難以說什麼優劣。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人生的成長就是不斷地學習瞭解規矩並自覺遵守規矩的過程。家教就是教給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做什麼事受獎勵,做什麼事受懲罰,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規矩,牢記於心。一個人的胸懷,氣質,處世為人總是與自己認可且踐行的規矩息息相關。美國人常說 “沒有規矩的民族是可怕的,”是沒有未來的。那沒有家規孩子的未來呢?

(6)家教應與時俱進

中國社會確實是跨越式發展,三十多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二百多年的歷史程序,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都在加速,如今已經開始在更高平臺上同發達國家競爭發展,我們生活的社會在悄然間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數千年傳統的農耕社會正在離去,家庭單元已變得四分五裂和越來越小。社會也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傳統的家族意識倫理觀念正在瓦解。這是劃時代的社會大變革,也是最需要加強公民社會規矩和道德教育的時間段。恰恰在這時,我們的社會大環境變得更加功利,加速了人們道德的滑坡,給社會帶來不小的負面衝擊。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則是父母的影子。對孩子單純的說教往往無用,過多的指指點點,有時倒適得其反。父母一定要透過身體力行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某些社會生活的重要原則,併成為他(她)判斷事物的標準,從一點一滴培養孩子做人需要的東西,這是社會常識,與國籍民族沒有什麼關係。

觀察美國社會,可以說,美國人是自私的,壓根就沒有“為大家”“舍小家”一說,但大家遵守社會生活秩序底線,以不損壞社會和它人利益為原則。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很好,但總體上是不錯的。

為什麼自私的美國人總把社會公德放在教育的首位?我和認識的美國人探討這個問題,他們似乎覺得這本來就沒有什麼探討的必要,不約而同地給出明晰的答案——這是做人必須具備的要素,否則,將來吃虧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公與私看似矛盾的東西卻很自然的結合,契合在社會規矩的底線上。我們總在教育孩子要大公無私,先公後私,可青少年中不斷出現的問題,也在考問著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我們究竟什麼地方沒有做好?

女兒和女婿二零一五年暑假帶著孩子重回波士頓,看望當年的一些同學和朋友,曾經和女兒一起打工的一位華人女孩,拿到美國綠卡後依然住在波士頓。幾年前,她註冊成立了一家中介公司,主要幫助一些中國初高中的孩子辦理到美國學校讀書的手續,充當這些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並協助孩子安排上學及生活事宜。她的中介公司規模不小,每年都有幾十個孩子要經手具體安排。這些孩子全是富裕人家的孩子,除在她家中住一部分外,大多租住在美國人家中。這些孩子生活中普遍出手大方,似乎根本不考慮錢的問題。美國各州對考駕照的年齡規定不同,一般到十七歲就可以拿駕照,有的州十六歲就可以。這些中國學生只要拿到駕照,買車通常都是五、六萬美元的高檔車,而普通美國人買車大多兩萬美元左右,沒有收入的學生花三、五千美元買二手車的則更多。周圍的美國人對這些中國孩子奢侈生活多有微詞。女兒這位朋友介紹說,有一位中國孩子,幾乎每天都在網上購物,吃的、穿的、用的,一通亂買,有的東西根本沒用,有的食品未吃就扔掉了,據說每月要花兩萬多人民幣。美國房東老太太實在忍受不了,最後將這個孩子逐出了家門。

被美國房東逐出家門的孩子也許只有這一個,但生活鋪張浪費卻是這些孩子普遍存在的現象。聽多了這樣的故事,我的心總會一陣陣發緊。為了孩子,父母確實付出了努力,但將未成年的孩子送出國門,在失去把控的情況下,讓其在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環境中鍛鍊。我覺得這更像一場賭博,勝率如何?只有天知道。這樣的風險也有人敢於去冒,我真的不敢恭維!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去美國讀書,公立學校進不去,私立好學校也進不去,一是收費昂貴,二是對學生要求很高,就像我們國內好的私立學校一樣,一般孩子進不去,因而,他們基本都是去那些二三流的私立學校,家長長期缺位,沒有人督促,指望一箇中介管理,我不知道其能學到多少知識,但我充滿著疑慮。楊振寧教授在美國生活了大半生,對美國應該是比較瞭解的,他在一次訪談時說,將中學生送去美國讀書是很危險的,因為美國是一個放縱的社會,學校的管理寬鬆,學生吸毒現象不少,特別是差一些的學校,孩子一當受此影響,開始墮落,並且這樣的墮落是一掉下去,就再也回不來。他的忠告應引起我們一些盲目送未成年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重視,不能拿孩子當作試驗品,可能輸掉的不僅僅是錢財,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中美文化傳統和現實環境差異較大,教育觀念也有諸多不同,這是多種複雜深刻的社會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任何改變都極為艱難。但孩子總要融入社會,最終決定人們色彩的是其生活的大環境。我明白,教育孩子難,改變社會更難。成人怎樣,社會大環境怎樣,純潔的孩子長大了大概也會怎樣。

為了孩子的未來,成人必須約束自己,塑造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推卸的責任!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媽媽含淚勸告:不要讓孩子努力當學霸,成績中游的孩子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