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我的一位讀者遇到一件事:

上小學的孩子之前入選了學校籃球隊,後來教練換成了外面培訓機構的老師。這位教練挨個找家長,讓報他們的課外培訓課,還直接跟有的家長說,孩子不報班肯定不讓進校隊。

這位讀者覺得心裡很不舒服,不喜歡接受這種要挾,就說自家孩子不報週末班,結果孩子回來說,教練讓他不用去學校籃球課了。

身邊的家長都勸她,不要把教練的這種做法理解成要挾,理解成教練給的一次機會就好了,你報了,機會就比別人多些。

她內心很不解,這不就是大家只管往前衝,不用在乎規則,只要為了孩子好,別人怎麼“要挾”都行嗎?

我仔細想了想,這件事換成我,我會和她一樣覺得不舒服,也會選擇不報額外的付費課程。得到我的支援和理解,她釋然多了。

我支援她,是因為我認為,父母總是隨便“屈服”於各種有形無形的裹挾、威脅、要挾,會讓自己和孩子都很不舒服,也養不出能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常有“身不由己,別無選擇,任人擺佈”的感受。

明明自己內心並不認可,但因為“大家都這麼說、這麼做”,為了孩子,我“從”了。

明明自己對某個做法心存疑惑,但因為是“老師”“要求”的,為了孩子,我也“認”了,而且常常並不區分做出這種要求的老師,是幼兒園學校的老師,還是商業機構的老師,也不區分所謂“要求”,是隨口一說、是建議、是銷售,還是每個孩子都非完成不可的硬性要求(比如說學校的正式作業)。

還有的父母,甚至會假想出一些“要挾”,然後把自己置於只好屈從的位置,或者想象自己有“寧折不彎”的孤勇。

這樣的老師當然也有,但肯定是極少數,認為只要孩子不那麼受老師待見,原因就是這個,就有點臆想過度,非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不可了。

面對確實存在的裹挾、威脅、要挾,或者臆想出來的要挾,很多人即便不樂意,也會選擇“屈服”,甚至還像前面講的那件事中別的家長一樣,非常“善解人意”地替人找理由,用來說服自己。

但這樣做,你會發現,自己內心並不舒服,甚至很不舒服,這樣的不舒服一點一點積攢起來,就成了對生活、對人生的沮喪:

普通、渺小如我,根本就沒有辦法掌控什麼!

這樣的感受,當然很可怕,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沮喪和無力,父母和“屈從”相伴的“屈辱感”,還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認為,像他這樣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如此,根本沒得選擇。

事實當然不是如此。作為普通人,很多事確實不是我們能掌控、能選擇的,但我們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主動權都在自己手裡。

就比如文章開頭那位讀者遇到的事。給孩子付費報班,這錢我願意花,花得舒服,那就花,我覺得被“要挾”了,被“套路”了,感覺沒那麼舒服,我就不花。不花在這裡,我可以花在讓我更舒服的地方,孩子不能繼續待在籃球隊,我們明年再爭取。

在此類事情上做到“無欲則剛”,還是很容易的。只要我們自己內心堅定,別人就沒有辦法用一點點小利誘惑你、要挾你。

一點點積累這樣的小主動、小選擇,我們會發現,生活和人生中能自己掌控的事情越來越多,也會生活得越來越舒服、越來越有成就感——這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能達到的最理想的目標,既適應社會,也保有自我。

適應社會,是適應社會的基本規則,能讓自己在社會上順利地生存、生活;保有自我,是在適應社會的前提下,保有獨立的人格和個人選擇。

孩子的社會化目標,也是如此。一個孩子,從小不學習適應社會,幼兒園、學校生活都會困難重重;但為適應社會而放棄自我,就不是“適應”,而是“迎合”“苟且”,一個從小隻知道無奈迎合的孩子,恐怕成年之後,也很難有獨立自主的人生。

所以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幫助孩子一點一點了解社會,學會適應社會規則,也需要幫助孩子知道,在適應社會規則的前提下,我們有權利,也需要逐漸具備必要的能力,讓自己能做出更遵從本心、更符合個人願望的選擇。

一些父母會認為,全社會都是如此,我有什麼辦法?!

首先,人類社會並非野蠻叢林,那些不正當的方式,並非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則,我們沒有必要以“適應社會”為名,全面放棄自我,一味迎合。

其次,即便你認為人類社會就是野蠻叢林,那為什麼自己就一定就是別無選擇、只能“屈服”的弱者呢?——有父母如此,孩子又能如何有力量、如何強大呢?

父母今天的樣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你每天都在憤世嫉俗,孩子也會變得憤世嫉俗,無法適應社會;

你每天都在不甘不願地“屈服”,也會把孩子帶得孩子不懂選擇,只會“屈服”;

你能適應社會,同時保有自我,孩子也會像你一樣,成為社會化更成功的個體。

已出版《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377萬考研人,準備好上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