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發現真的你,找到自己,你就是太陽,光芒萬丈”

隨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口號傳開,日漸深入人心,“贏”這個字,似乎在孩子的成長中佔據了絕對地位。

父母總在教育孩子要爭氣,要拼過xxx,時常會把“不蒸饅頭爭口氣”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用以提醒孩子,要爭氣。

可是,“贏”的反義詞“輸”卻成為了很多父母不願意接受和麵對的字眼。

孩子在學校,要努力學,要考個好成績,要贏過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才能為孩子驕傲。

孩子學校有個什麼比賽,要努力練習,要拿到第一名,父母臉上才有光。

孩子沒特長,父母趕緊給孩子報一堆特長班,要樣樣都學好,父母才能在親戚朋友面前倍有面子。

可是,輸呢?


難道說輸了,孩子就不值得父母驕傲了嗎?

父母為什麼希望孩子懂得贏

“父母臉上有光”

父母們時常在對著孩子說:“加油,這次考試考好了,過年給你包個大紅包!”

背後隱藏的,是父母心裡無法攤開來說的攀比,是新年時與親朋好友誇誇其談時可能換來的“榮光”。

可若是孩子考試沒能考好,父母們似乎就沒有了在親朋好友面前提起孩子的勇氣,似乎成績不好,自己的孩子就一無是處,就會“臉上無光”。

“有目標才能進步”

“孩子知道追求贏,才能證明孩子有上進心啊!”

這是與某位母親聊天時,對方對“贏”的認知。

與這位母親一樣,在很多父母眼裡,似乎孩子只有懂得贏,才能有上進心。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懂得贏,懂得去追求贏,進步才能迅猛,前進才有動力。

“自尊心與懂得贏對等”

部分父母認為,孩子懂得贏,意味著孩子有自尊心,意味著孩子明白只有努力,不輕易放棄,才能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且自尊心也能幫助孩子積極的面對生活,不服輸,將壓力化為動力不斷變得更加優秀。

“把輸當作一件極其可怕的事”

因為面子,因為好勝心等等,在很多父母眼裡,輸不好,於是將這樣的觀點傳達給孩子,甚至會用暴力手段讓孩子不敢“輸”。

於是在孩子心裡“輸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輸了的後果他不想去面對。也正因為這樣的心理,孩子拼了命的努力,拼命的獲取父母的認可,向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改變,換取父母的笑容。

父母希望孩子懂得贏,這無可厚非,懂得贏也的確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可若是隻希望孩子懂得贏,卻不希望孩子學會輸,對於孩子的未來而言,不見得是好事。

懂得贏重要,懂得輸同樣重要

一個人想贏,不服輸,我們會說這個人堅忍不拔,積極上進,有好勝心。可若是一個人完全不懂得輸,過剛易折的例子,屢見不鮮。

1、“懂得輸,孩子更有勇氣面對挫折”

教育家李希貴在《挫折教育:讓孩子從“追求贏”到“學會輸”》中寫到:走出三次挫折,就知道挫折後有光明。

若是一個孩子從未體驗過輸,或被父母過度的灌輸了“輸很可怕”的觀念,在面對輸時,孩子的壓力才是最大的,甚至有可能因為對輸的位置後果所產生的恐懼,不敢面對輸,不敢面對挫折,不敢面對失敗。

上網搜尋一下“考試沒考好自殺”,馬上就能看到歷屆因考試失敗自殺的各類訊息:

僅僅是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孩子們就選擇了放棄生命。

與其說他們太脆弱,不如說他們不懂得輸,或者說,是父母不讓他們輸,不給他們輸的機會,所以他們連面對的勇氣都沒有了。

2、“輸了,孩子才能知道自己哪裡不好”

李希貴認為,挫折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在經受挫折的時候,知道有光明。

或許這裡的光明不是讓孩子知道失敗了有多好,而是知道失敗了,可以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的缺點,了解自己的不足。

人只有知道自己哪裡不好,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才能明白應該如何努力,從而得到提升。

3、“懂得輸,才懂得真正的謙遜”

一個只懂得贏的人,是帶有傲氣的,若是有真才實學,也許這樣的人能夠得到社會的包容。

但這個人一旦換成孩子,哪怕受到了嚴格的教育,基本的禮儀能夠遵守,能夠偽裝出謙遜的表象,他爭強好勝的心,只會讓這個孩子時常想要與身邊人爭個長短,對孩子的人際交往產生不利影響。

部分父母認為,這樣的不利影響與孩子的成績相比,無關緊要,只要孩子能力夠,人際交往根本不需要重視。

可事實上,每年被校園暴力傷害,人生被毀掉的孩子,數不勝數。

而那些被校園暴力的物件,不是隻有差生,不懂得謙遜,完全不懂得人際交往的孩子,有時候恰恰胡成為校園暴力的受虐者。

當孩子懂得輸後,才能明白,什麼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從而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謙遜,人際交往中才能不至於自視過高,遭受孤立、白眼、校園暴力等區別對待。

孩子的成長中,贏固然需要有,但輸也是必不可少的經歷。然而,想讓孩子懂得輸,也不是單純的讓孩子遭受挫折就足夠了。


“懂得輸,可不是輸了就算了”

李希貴認為,讓孩子知道敗了還有光明在,靠說教是做不到的,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尋找其中的光明。

一、“父母懂得輸,孩子也就懂得了輸”

很多時候,孩子不懂得輸,不願意認輸,其實與父母脫不開干係。

每每父母做錯了事,或誤解了孩子,或冤枉孩子而責罵了孩子,總是低不下頭向孩子道歉,甚至試圖用一句“誰讓你這樣做的”之類的語言就此揭過。

於是親子關係在一次又一次的不低頭不認輸中僵化。這還不算完,因為父母的不認輸,孩子們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不找自己的錯處,轉頭去怪別人。

李希貴曾說,自己學校有一年秋天著急栽樹,但是大樹只有晚上十點以後才能進五環內,等抵達學校時,已經凌晨十二點了。

為了把樹趕緊種起來,工人們連夜趕工,然而這樣的趕工卻吵到了第二天需要上課的學生,很多學生當晚都為此給李希貴發了簡訊。

李希貴怎麼做的呢?他暗示總務處給孩子們道歉。

幾番溝通,總務處終於明白了校長的意思,向學生貼出了“道歉信”。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

看到道歉信的孩子們,不但沒有因此而責怪學校,反而認識到自己不該過於計較,於是學生們也道歉。

因為這件事發生在10月12日,李希貴的學校,後來將這一天定為了學校的“道歉日”。

道歉的目的其實並非單純的講出那一句“對不起”,而是告訴孩子們,這件事是我們錯了,我們會承擔後果,更是告訴孩子們,輸了、錯了、失敗了等等,都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只要好好的去面對,總有解決的辦法。

二、 “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李希貴在文章中舉例自己的學生創業基地——松林書苑。

李希貴說,在松林書苑,時常會掛出“重新開業”的牌子,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公司垮過了,現在是垮過以後的重新開張。

有人建議李希貴派老師為孩子們輔導,他不,他認為老師介入後,孩子們就會有很多方面直接按照老師的想法做,這不是他所希望的。

​他希望的是什麼呢?他希望,孩子們在學校的200多個社團都垮一次,希望孩子們在成本最低的學生時代大膽的嘗試,大膽的品嚐失敗,然後從中尋找光明。

正如李希貴所說,學生時代的失敗,要比走到社會上後開公司垮掉的成本,低得多。

“懂得輸,懂得從輸中尋找光明”

李希貴認為,一個家庭若是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總希望孩子這也跟上,那也抓住,最後反而會輸的更慘。

事實上,人是群居的,人與人之間可以形成團體,這意味著,人是可以互補的。

著名的木桶理論讓人們意識到短板才能決定一個桶可以裝多少水,卻忘了人的互補性。

李希貴甚至針對這一理論說道:“你讓我攢齊所有板,對不起,我一輩子都攢不起來。”

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導演之一王潮歌說:“短處?我才不管呢!我是用我的長處來工作和生活的。”

是的,人是依靠長處來工作和生活的,也因此,孩子們需要從輸中明白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中尋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從而發現長處,發展長處,這才是從書中尋找到真正的光明,才是人不斷前進中最需要的東西。

而作為父母,正需要幫助孩子,從中尋找到長處,引導孩子,主動的去尋找光明,而非一味的執著於自己失敗了,然後就一無是處了。

孩子懂得贏,懂得輸,人生才能完整,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與失敗中得到提升。

146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孩子的手機要不要收回?這些問題父母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