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本人在從事三十三年教育工作後,發現一個社會現象問題:很多家長把教育的希望全部寄託在教師身上,把教育的重擔全部壓在教師身上,其實這是一廂情願的主觀認識,完全不靠譜。

令他們崩潰的真相是:家庭才是造就人的搖籃,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奠定了最初的幾塊基石。

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首先取決於家庭教育的質量,所以,家庭教育締結著孩子的未來。

現在我們家庭教育存在一個非常大的誤區:那就是對孩子溺愛嬌縱,嬌生慣養。

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要什麼給什麼,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視而不見,任其發展,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溺愛產生了一個個小皇帝,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脾氣暴躁,好吃懶做,不學無術,一旦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大鬧天宮,使家庭得不到片刻安寧,甚至鋌而走險,不達自己的目的,絕不罷休!

“溺愛教育”為這些父母製造了一個天大的謊言:孩子的一切優秀品質都是從父母的愛的淚水中流出來的。認為父母只要為孩子獻出了全部的愛,就能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橋,就能使“第一任教師”的崇尚形象永遠樹立在可愛的孩子心目之中。

於是,這些父母的愛缺乏理智,愛的盲目、露骨。結果,他們採擷到的不是豐收的喜悅,而是痛悔的苦果。

本世紀50年代,美國就曾盛行“縱容的民主主義”理論,把父母管教孩子的責任降到最低限度,甚至任何形式的懲罰都被認為是有害的。結果,造就出來的不是美國曆史上最民主的一代,而是美國曆史上最混亂的一代。

教育家馬可連柯說過:“一切都給子女,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母所能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洛克在《教育漫話》指出:一個人在小時候不習慣於讓自己的意志屈從別人(大人)的理性,到了自己能夠運用理性的時候,也不會聽從自己的理性。

洛克堅定地認為:兒童的年齡越小,就越不應當依從他們的任性;兒童越缺乏理性,就越應當受到管教者絕對權力的約束。

一切德性和價值的偉大原則和基礎便在於:一個人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能夠不顧自己的愛好而純粹遵從理性認為是最好的指導。

因此,洛克把“不溺愛”看作品德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

孩子也絕不是某些人說的那樣:樹大自然直,認為不管孩子現在怎麼樣,長大了,自然就會變好的。

其實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世界觀的形成是從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孩子的行為習慣,優秀品質,思想道德,需要我們家長不斷地去加以培養,因為那是不可能自然形成的。

我們只有不斷地鍛鍊孩子的品質,磨練孩子的意志,才能讓他們健康地成長,長大成才。

12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王老師的隨筆(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