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編者按:  

《王老師的故事》受到讀者的喜愛,現推出姐妹篇《王老師的隨筆》。這些隨筆正如作者本人在前言中所說的,記錄了一個理科生對文科知識的理解與思考,行文清新質樸,幽默風趣,看似隨手拈來,實則精心運籌,可供細嚼慢品。

前言:一個理科生眼中的文科知識瞌睡、疲勞與被動——和高三老師談學生上課瞌睡現象

最近在高三聽課,普通班有少部分學生上課要打瞌睡。我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提出,請有關領導和老師引起注意。

當時我覺得這個問題主要是學生問題,如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紀律觀念、自制力等等。所以希望教師加強教育,加強管理。

後來在一個高復班聽一位我一向認為是很優秀的教師上課,那是一節作業講評課。我發現有6位學生在不同時間打瞌睡,而且他們還表現出強制自己要注意聽課的表情。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不懷疑高復班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看來瞌睡是由於思維的疲勞引起的。

那麼思維的疲勞又是怎樣產生的?我覺得是思維的被動產生的。學生的思維只是跟著教師轉,這叫做被動思維,這個過程如果沒有情節的刺激,聲音的刺激,很快就會疲勞的。

因此消滅上課打瞌睡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讓學生長時間被動思維。積極的思維活動不會疲勞,再活躍一點,便是失眠。講述生動的內容,學生的思維也是積極的,不會疲勞。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被動思維活動中,中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25分鐘。

據此,若干校長,如江山中學的楊懷仁、沂水一中的唐樂群校長,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話不得超過25分鐘。唐校長甚至跑到教室裡掐表檢查,誰屢教不改,就調出重點中學(詳見王金戰學習法的書)。

這樣的要求我們能做到嗎?可是我們還有一些老師不能消滅“満堂灌”!授課方法很多,我看我們這裡有好多老師只習慣用講授法,即使講授,也是“平鋪直敘式”,這是學生思維最易疲勞的一種方法。

為什麼不改成“問題式”?即講解時,用若干問題來自問自答。因為這時學生的被動思維會呈積極狀態。

還有,一些老師講解時目光散射,課堂上是一種作報告的形式,這也是學生思想不易集中的因素。

為什麼不改成“談話式”?即講解時,你的目光注視著某個學生,就像在和他談話那樣。

如果課的內容很生動,例如田連元講故事(中央電視臺節目),連著40分鐘,學生決不會打瞌睡。那是生動曲折的情節,起伏跌宕的聲音,學生的思維呈積極狀態。

但是有很多的課,本身就不生動,例如習題講解,尤其是文科類的選擇題、填空題,這樣的課怎麼上?

所以我首先提出,少開試卷講解課(就是講題目怎麼做),這是效率最差的課。

實在要開,例如普通班,你不講,他們就不會做,那麼乘注意力集中的那會兒,你講了,要講得慢,講得細,並隨時問學生聽懂了沒有?然後,讓學生把解題過程自行寫出,並拿出一個類似的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

這樣可能一節課只做了1、2個習題,但我認為效果比你一節課講了8個題目好。

教師總是擔心題目沒有講過,學生不會做怎麼辦?那就需要教師精選題目,典型的掌握了還怕什麼?

只要老師有這個意識,這些方法就會使用。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一時好奇我做了一件事,竟助長了女兒做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