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覆蓋面最廣的數學學術性組織中國數學會發布了一份《關於數學學術評價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就如何正確開展學術評價提出4點意見。其中第一點意見就關於論文貢獻評價,《意見》稱所有作者如果按姓氏字母排序,應視為貢獻等同。
為什麼中國數學會要出這樣一份宣告?
這要從科研論文署名的慣例說起。第一種規則是俗稱的“阿爾法貝塔”(α-β)順序,論文合作者以姓氏字母進行排序,所有署名作者被視為同等貢獻。
這種順序行之有年,並在有些領域一直延續至今,比如數學和高能物理等。這種規則下,只有對論文作出實質貢獻的人才會被署名,對於普通貢獻者只是以致謝的方式被提及。
這種排名規則雖然在數學界廣泛採用,卻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很多高校規定需要第一作者論文才能取得博士學位,這樣就不得不打破這種排名規則。另外,當數學工作者與經濟學家、生物學家等其他領域的學者合作的時候,需要適應其他學科的署名習慣。
不過,這種署名方式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學科評估和學術評價等行政管理,各種評價就是希望分出個甲乙丙丁,與同等貢獻有本質的矛盾。這就需要數學工作者與管理部門進行溝通協調,一方面透過客觀評價促進數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不至打擊數學工作者之間合作的積極性。
第二種署名規則是按對論文貢獻進行署名。這種署名方式下,最重要的作者是第一位和最後一位。第一位常是做實驗的研究生,最後一位是研究生的導師,也就是整項研究的總負責人。第二位、第三位等是其他作者的位置。這種排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領域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積極性,不利於產生重大成果。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工作者們創新設定了共同第一作者。2019年,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團隊用一塊類腦計算晶片“天機芯”展示了腳踏車的平衡、目標探測跟蹤、自動避障等功能,打破了專有人工智慧的侷限,為發展人工通用智慧提供了平臺和思路。這項成果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這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有8位。
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團隊構建的量子原型計算機,其執行速度比去年穀歌釋出的超導位元量子計算原型機快一百億倍,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相關論文線上發表於《科學》雜誌,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也有4位。
再往前回溯,薛其坤教授第一篇關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科學》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也有4位。
雖然有了“共一”這種提法,人們還是傾向於排在第一位的共同“一作”最重要。最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新成立了交叉學部,旨在重點支援交叉學科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各領域科學家之間的合作,相信會讓科研工作者從內心深處真正覺得,共同一作的貢獻確實同等重要。
論文署名的苦惱和矛盾,每個科研工作者都會遇到,只有彼此之間充分溝通與理解,才能相互取長補短,解決跨學科重大問題,享受論文發表時的喜悅。當然,這也離不開學術共同體對規則的進一步釐清和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