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最近很喜歡看綜藝《我家那閨女》,裡面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很深刻。王鷗在節目裡聊起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我家住在一個很長很長的巷子裡,樓上是我家,樓下是爺爺奶奶家,從小我就站在樓上聽高跟鞋的聲音---等媽媽來了,一看不是媽媽就很失落。

老人看到就會說我:你怎麼又站在門口?然後不由分說的把我拽回去。每次媽媽說下一週來,下一週根本就沒來…

這些感受讓她長大了會站在悲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原來,我們會記得小時候的感受,而這些感受會有如此深遠的影響。

0-3歲的孩子是否能記住事情?

3歲的孩子是否記得具體的事情,我們暫時沒找到準確的答案。但美國心理學家懷特曾經說過:孩子頭三年經驗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過去我們能想象的。

從王鷗身上確實驗證了這句話,而事實上這前三年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們一起來看看.....

0到3歲是人一生中發展得最迅速的一段時期。他們的身高和體重都以成倍的速度在發展,同時也是神經系統形成的關鍵時期。

從大腦的生長和發展來說,孕期最後3個月到出生後一年半是大腦快速生長和發展的時期。對大腦構造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的是孩子在生活中的經驗,這些經驗的影響是具有延續性的。

舉個例子

如果孩子在吃輔食的時候有選擇權:可以自己動手、可以透過摸捏嘗等方式觀察食物、可以與大人同時間進食等等,這些孩子大部分在1歲左右都可以完成自主進食。

而沒有得到鍛鍊的孩子,可能連勺子也拿不穩。

如果繼續順應孩子的發展趨勢,給予鍛鍊大腦與手眼口的協調能力的機會,這些孩子很快會學會穿衣服、扣紐扣、綁鞋帶、做編織。

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細節,但當孩子上幼兒園了,這些小技能會幫助他們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他們會因為掌握了這些自理技能獲得老師的肯定表揚,從而獲得自信心,更別提上了小學以後手指和手腕力量對握筆寫字的影響了。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這種延續性在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的八個階段得到很好的證明,埃裡克森認為: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

愛利克·埃裡克森

美國精神病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

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能順利的完成本階段的任務,那他會發展出下一階段需要的能力,如果遇到了困難,那他可能會在下一個階段表現不佳。

當然,在後面的階段裡,當條件允許的時候是可以對發展不完全的地方補足,但是效果會事倍功半。可見孩子在長大之後是否能更好的適應社會,與我們目前對孩子的教養息息相關。

而0-3歲又是我們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時間段,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讓孩子能獨立自主又充滿自信呢?

總的來說,一是帶著觀察的雙眼和培養的目標跟孩子相處,二是持續的學習知識。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聊聊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教育黃金瞬間。

獨立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練習空間

從孩子的動作發展我們可以觀察到,從一開始無意識的動作到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周圍事物產生影響,中間會經歷幾個月的時間。

大概從新增輔食的時間開始,我們會觀察到這個時候的孩子喜歡把手裡的東西扔出去、喜歡到處敲敲打打,然後觀察父母的反應,這說明他們開始利用動作來獲取經驗。

我們要理解他們的這種學習方式,提供給他們可觀察、可抓握、可扔、可撕的玩具,促進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如果有人問你,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作為媽媽的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應該就是無窮無盡的屎尿屁和睡不夠。

餵養、睡眠、穿/脫衣服、洗換等工作佔據了照顧低月齡孩子的大部分的時間。

這些重複而簡單的動作裡也隱藏著教育的好素材:

頻繁出現的奶瓶、碗、勺子等物體,父母可以隨手拿起跟孩子進行簡單的介紹——認識事物。

脫衣服、穿衣服、換尿片等是孩子的切身經歷——一邊做一邊進行動作的描述,這樣的語言的輸入也是為今後孩子的表達能力進行鋪墊。

這些簡單而又佔據大量時間的活動既能保證孩子的學習時間,又能讓學習的效果得到加強。

在10個月左右,孩子開始意識到其他小朋友的存在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開始進行社交。他們的社交物件主要還是父母。

我們可以開始帶他們去跟別的孩子一起玩,帶他認識陌生人,孩子會從我們跟別人父母的社交中學會如何跟別人相處。

自理能力從小培養

當孩子1歲左右,我們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個年齡會不會太小?

不會。在跟孩子長時間的相處過程中,我們可以做的不僅是陪伴,更是帶著培養目標的陪伴。

比如說:1歲的孩子具備了拿穩勺子,並準確的把勺子送進嘴巴的能力。我們提供了營養豐富的飯菜後,可以教他玩“食物進山洞”的遊戲。

你一口我一口,增加了吃飯的樂趣之餘也讓孩子在互動中增強拿勺子放進嘴巴的能力。

其次,我們可以提供類似雞蛋、香蕉、提子、橘子等食物給孩子自己剝,這個動作是對孩子食指、拇指與其他手指的配合要求會更高,經過這種鍛鍊,他們的手眼口的協調性會更高。

當孩子吃完了食物以後,可以讓他們自己扔垃圾,同時告訴孩子垃圾應該如何分類,不需要把垃圾分類的所有內容都跟孩子進行解釋,只需要告訴他手上的垃圾應該扔去哪一個分類垃圾桶即可。在今後不斷的積累中,他自己會總結出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

有的媽媽會疑惑,為什麼我孩子的發育疑惑在你們文章中都找不到答案呢?用了很多辦法,孩子都沒有進步,是孩子哪裡出了問題嗎?

當然不是了。

當媽媽們發現自己孩子的情況無法用育兒知識解釋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迴歸到孩子身上,在陪伴的過程中去觀察孩子。

每個孩子的發育速度有快有慢,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目前掌握的技能,然後給他提供比他目前能力更高一層次的練習,他在經過反覆練習之後,會鞏固當前掌握的能力,並且會順其自然的往上發展。

孩子的自信從哪裡來?從他開始學會解決問題中來。

在孩子1歲到3歲的時候,他們活動的範圍開始向家外面發展了,孩子之間的社交衝突會變得明顯。

1歲以前,他們最多也就是想拿別人的玩具,他們的行為不帶任何侵犯意識。而現在,他們有的會對小朋友發脾氣了,會打、推、咬別的小朋友。作為家長的我們,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如果是別人先拿了我們的玩具,孩子是去把玩具搶回來的,那我們可以告訴他正確拿回玩具的方式是怎樣的,或者提供相同的玩具。

如果是他想玩別小朋友玩具,可以先讓他詢問對方: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嗎?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搶玩具的衝突是常見的情況。

我們要展示給他們看,遇到衝突的時候的正確解決辦法,幫助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並且當孩子有做得很好的地方,一定要及時具體表揚他!孩子都是越表揚做得越好的!

持續的學習是每對父母必備的鎧甲

看下來是不是覺得養育一個孩子太不容易了,既要面對生活的壓力,還要被育兒焦慮圍繞著。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們高枕無憂?

有的——持續不停的學習。還記得孩子剛出生時候的自己嗎?

在餵奶的間隙拿起書本——學習著如何讓自己母乳更多;在孩子小睡的時候——浸泡在各種媽媽群互相交。

這些寶貴的時刻都成就了現在的你和你的孩子,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白到一個孩子感冒發燒可以熟練應對的媽媽,這樣的改變本身就是一種令人鼓舞的成長。

對比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去搜辦法,何不提前學習,做好未雨綢繆的準備,淡定愉悅的心態會讓你的育兒生活更多姿多彩。

“我比任何人都瞭解自己的孩子”比“我不知道怎麼辦,讓孩子隨意吧”這兩種的差別在今後的日子裡逐步顯出差別。

與孩子長時間相處、在相處中觀察還有對育兒知識的學習,這些會增進父母對孩子的瞭解,提高對孩子的表現的敏感度,從而給出孩子需求的正確判斷。而孩子得到了正確的迴應以後,會發展出對世界更多的信任,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會更有信心,不怕失敗。

我們尊重每對父母的育兒方式,但不作為不代表不學習,打雞血不代表忽略孩子的發育規律,無論哪一種,我們都希望在育兒這條路上可以一直與您並肩同行。

6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考研人數再創新高,碩士競爭內卷化加劇,下一輪次是博士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