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教育,哪個家長不是千言萬語,滿肚子苦水,甚至咬牙切齒,萬般抓狂······
最近上海一名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就情緒失控,一怒之下點燃了孩子的練習本,還扔下了樓,差點把鄰居家給燒了······
而此前南京一位33歲的媽媽,在陪娃寫作業時情緒失控,被氣到腦梗住院······
於是,有人說,繼媽媽們倒下後,爸爸們也崩潰了。
輔導作業讓“媽媽都成了後媽,爸爸都成了孫子”,短短几個字道出了教育中的矛盾和無奈。
《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78%的家長每天陪孩子寫作業,75.79%的中國家長和孩子因寫作業發生過矛盾。
實際上,雖然各家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各有各的故事,但大都難逃抓狂、崩潰的一幕,心有千千結,種種困惑繞心頭。
矛盾的爆發點體現在輔導作業上,而這背後是N個教育痛點,以及圍繞這些痛點的矛盾和糾結。這其中,有三個痛點很具有普遍性:
No.1
教育減負越減負擔越重
2009年,教育部發文提出“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
十多年過去了,圍繞減負的種種政策出了不少,爭議也從未停止過,但現實卻是從學生到家長、老師,負擔不減反增。減負的真正受益者或許是眾多的教育機構。
2019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長說:“減負難,減負難,減負再難也要減;今天不減負,明天要出大問題。學生不高興,就是‘寶寶’不高興,‘寶寶’不高興,後果很嚴重。”
最近就出來一個後果,不是“寶寶”不高興,是“寶寶”的家長不高興了。
教育部也嚴厲發聲:讓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能解決問題嗎?
在減負的這條路上估計還有很多難以言表的苦痛和掙扎繼續。
No.2
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
這也是一個爭議了多年的老問題,至今“剪不斷,理還亂”。
11月份,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在一個主題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中說,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我的教育觀是什麼?其實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有人就指出,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 你問問清華的附屬幼兒園、附小、附中,那是普通人能上的嗎?
圍繞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爭議,早已經超出教育本身,牽涉到了更廣泛的階層問題。
No.3
要不要砸鍋賣鐵買學區房上名校?
當然,能動買學區房上名校腦筋的家庭,為這個問題糾結的大多是家底比較殷實的家庭,特別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一平方米動輒六位數的房價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受得起的;就連青島這樣的非一線城市,“風一吹,屋頂都能刮飛”的“茅屋房”都能達到85萬元,就為了落個戶口······
所以,一般的家庭砸多少鍋賣多少鐵都沒用。
而真正為這個問題糾結的人,無非是像劉瑜副教授那樣到底是不是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
然而,縱然當下一個個家庭使出十八般武藝熬過這些痛點,後面還面臨著和當下教育緊密關聯的走上社會的適應能力、就業空間、發展空間問題。
拉長曆史的鏡頭,自1977年教育領域“撥亂反正”至今,中國教育堪稱經歷了大躍進式的發展,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僅有1.6年提高到2018年的10.6年,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從不足0.4%(1978年為10.6%)提高到2018年的81.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從1.1%提高到2018年的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0.26%(1978年為2.7%)提高到51.6%。
人們受教育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教育問題卻越來越讓人糟心了。
而面向未來,當下的一些糾結又是偽命題,因為,時代大變局正“兵臨城下”,教育面臨百年一遇之大變局,如果沒有為未來做好準備,更大的煩惱還在後面。
那麼,教育的深層次變革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面向未來的教育將是什麼樣的?更多深入分析將釋出於福卡智庫後續內部報告《“教育革命”提前開啟》。
外迴圈與地區經濟的未來英國的未來水下戰爭新時代“碳中和”帶來的產業變革中東火山口疫情重災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