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自己做實習老師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年了。這十年間,我也從緊張慌亂的實習老師,變成了小心翼翼帶實習生的指導老師。在這裡說的,或許不是最優解,或許不適合你,那就姑且瞧瞧,畢竟做不做,最終決定權還是在你。
實習一般發生在本科或研究生學習的最後一年,由所在學校和本地中小學溝通,安排實習生過去。本校有一個總指導老師,通常一個人負責多名實習生。主要工作內容是和實習學校的領導和指導老師溝通對接,來實習學校聽課,實地瞭解實習生的表現等等。如果實習本身沒什麼問題,這個人的作用通常不大。一旦實習期間遇到困難,或者有可能會掛,這個人的作用就會凸顯出來。基本操作就是和這個人溝通,這個人再和實習學校以及指導老師聊聊,找解決辦法,再不然就是掛了以後找這個人重新安排實習學校。而實習學校本身除了指導老師以外,還會有一個總管實習的人,通常是AP,assistant principal。遇到嚴重問題可以和AP報告。
安排實習之前通常會發給每個人一份問卷,填家住哪裡會不會開車有什麼特殊要求之類,然後再綜合每個人的情況,儘量安排不那麼遠的實習學校讓學生去。一般來說,填“會開車”的人,比較容易被派到更遠的學校去。但是即便選了“不會開車”,也有可能被派到附近的小鎮上的學校,駕車單程兩三小時以上那種。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只能求學校大發慈悲幫換個近點的。當然學校也有可能說招收實習生的中小學太少了實在是沒辦法什麼的。那麼最後最後,就只能在小鎮上和其他實習生一起租房到實習結束了。比我晚半年入學的留學生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不得已和人合著短租一個小單元房,勉強熬過去。我自己是在一期二期實習時被派去了山上的學校,要先從家坐車到城裡,城裡坐車到山上一個荒涼的連擋雨棚都沒一個的小車站,再轉乘一輛每天只發三班的公交車繼續在山上前行,最後才能到達目的地。單程要兩個到兩個半小時。我去和學校爭,說我家附近就有很多好學校啊為什麼要被派去那麼遠,而且我又不開車。學校的迴應是,雖然要轉三班車,但畢竟還是公交車可以到的地方,還算metro school。我再三懇求,最後學校也只是說哎呀都安排好啦最多三期實習給你找個近點兒的。後來三期實習真的就是我家邊上一個走路半小時就能到的。
各校實習安排不太一樣,我校是分三期實習。第一期是純observe,坐在那裡聽課觀摩學習,瞭解學校老師和學生的情況,為期一週。第二期就要自己上手帶兩到三個班,教課並做一些課間監管學生活動的工作,為期五週。第三期則是要承擔全職老師工作量,為期八到九周。有的學校沒分這麼細,實習時間也更長,有的連觀摩時間都不給,要求一到就開始上課,這個就看學校安排了。
mentor這邊也要寫兩到三次報告,頭十天有一個,後面可能再有兩個。一旦實習老師從一開始就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可以做到及時溝通。
實習開始之後,又有哪些注意一下會比較好的點呢?
第一,lesson plan和unit plan是一定要寫的。就算你的mentor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你也要寫。今年聽說的奇葩例子就是mentor跟實習老師說不用寫,回頭又以沒寫lesson plan和unit plan為理由掛掉實習生。寫這兩樣這是基本之中的基本。作為沒有教學經驗的小白,事先計劃課堂內容只會讓你的實習變得更容易上手。除了做PPT和worksheet之類,我還推薦細分課堂時間,並計劃好每段時間做什麼說什麼。我自己當時是按每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計劃的。畢竟英語不是母語,為了避免腦袋卡殼,事先寫下來,在家演練一遍,上課時也可以少緊張很多。我這個做法,一直延續到了後來工作的頭兩三年。有的mentor還會要求lesson plan和unit plan的格式,要和學校所用的相同。我當時的mentor人真的很隨和,他只關注我準備的內容,每天早上上課前給他瞧一眼,他滿意了就照這個上。如今我自己做mentor,對實習老師也是同樣的要求。實習老師的PPT我都會檢查一遍,以確保沒有錯漏。不然開始上課了發現有錯,臨時打斷教學去糾錯,容易影響學生對實習老師的印象。
第二,dress code。男生要穿有領子的上衣和長褲,女生不要穿暴露的上衣,也不要穿短裙短褲,裙子褲子長度以到膝蓋以下為宜。衣物上不要有什麼輕鬆熊啊Hello Kitty之類的可愛卡通影象比較好。畢竟是來當老師不是來當學生的。實習老師因為年輕沒經驗,本身在課堂上就容易被學生看輕和欺負,更要打扮得professional一點,以拉開心理距離。這個距離不是壞事,有距離,才比較容易產生尊重。我們當老師,常常要去規範學生的行為,是不能太拉近距離的。我當時大學的老師常說: “Be friendly, but not friends.” 這個需要很多時間才能把握尺度。實習老師則首先要從著裝上做起。穿得太隨意,也會引起學校其他老師的不滿,比如說我同事就有抱怨過我的實習生的穿著。如果你還尚且存了一絲希望,想畢業後回來實習學校找工作,那就更要謹慎些。在公校裡實習,會比較容易看見穿著打扮隨意輕佻的老師,不要以他們為榜樣。這些人基本是有後臺有人脈,第一年工作就可以拿終身職位(公校普通標準是幹滿七年,近年來快了一些,五年就可以換),第二第三年就可以當個小領導。上頭有人自然可以隨心所欲些。若沒有人家的背景,還是不要去學比較好。更何況,身為少數族裔,本來就更容易被挑刺。
第三,重要的事情要用郵件溝通。如果說在澳洲的工作和學習教會了我什麼,那麼首當其衝就是這條。當面和電話說起來雖然快,但是留不下任何去溝通過了的證據。比方說之前那個例子,mentor說不用實習老師給lesson plan和unit plan,最後反手就是一刀要憑這個理由掛人家。因為是口頭說的,即便實習老師要跟大學去投訴,也沒有任何證據。同樣的,如果實習期間mentor不提供任何feedback,寫郵件去要。如果實習期間遇到了了bully或者harassment,寫郵件去報告,一式兩份,給大學一份,給實習學校一份。這樣的郵件發出去,並不是為了求一個迴應,而是為了自保。今年的另一個奇葩例子:實習老師上完課問mentor怎麼樣,mentor回回都口頭說好,等到了寫報告的時候就列出一大堆問題,要掛掉實習生。就像我之前說的,mentor和學校都是隨機分配,跟抽盲盒一樣,碰到這樣的爛人也是有機率。那麼實習老師自己就要儘量做好萬全的準備。郵件發出去了沒收到書面迴應,責任就不在你了。日後如果起爭執,這也可以作為你的憑證。一切不確定,不瞭解,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的事情,都可以透過郵件溝通。我們平常和領導彙報,和家長溝通,都是儘量走郵件。領導也會提醒發郵件回郵件這種事情。
第四,尊重工作環境和文化差異。中國留學生過來實習,看到學校有其他中國來的實習生,或者老師,很容易湊過去講中文。這個心情非常可以理解。在壓力很大的環境下,遇到可以講母語的人,會情不自禁。但是要注意環境和場合,如果有其他老師和學生在,要儘量講英文,以避免被非議。同時,既然是來學習,那麼要儘量放下之前在國內形成的做事習慣和觀念,多多去觀察本地的情況,儘量按本地的方式來—— 所謂入鄉隨俗。舉個例子,電話聯絡學生家長要在工作時間以內做,早上八點到下午四五點都可以,超過這個時間就不行了。我同事帶過一箇中國來的實習生,晚上十點十一點打電話去學生家裡。或許在她看來,她在努力做一個鞠躬盡瘁的好老師,在其他人眼裡這簡直就是駭人聽聞。如果學生家長要投訴她騷擾,都是可以的。相反的,十點十一點發郵件,就可以給人一個“哇工作好拼啊”的印象。所以又回到我上面提過的:重要的事情用郵件溝通。
第五,多多和mentor以外的其他老師和staff聊天。課間休息時不要自己一個人坐在一邊,也不要和其他國內來的實習老師坐一起講中文。儘量跟其他老師坐在一起,聊天也好,問問題也好,保持一個明快活潑的態度,容易給人留下好印象。日後如果要來做代課老師也比較容易。我當時幾乎每天都帶了餅乾在課間休息時分給其他老師吃。超市兩三塊錢一包的Arnold's餅乾就夠了。大家吃吃餅乾喝喝茶喝咖啡,再閒話家常。實習結束時買了很大的蛋糕和水果分給老師們吃。自己的mentor,對自己提供過專門幫助的老師,學校的AP,每個人都單獨送了禮物。後來我回去工作,老師們大都還都記得我,也比較容易得到幫助。我這樣說,並不是要大家都去每天買吃的去分給別人吃,畢竟實習期太長的話這開銷細算起來也不小。我的建議是,要留下好的記憶點。哪怕實習結束後,別人也會以“哦哦那個實習生蠻不錯的”之類的評價來記得你。如果能結交幾個實習結束後還可以出來吃飯喝茶的老師或staff就更好。山水有相逢,說不定哪天就做了同事,說不定人家還可以介紹工作給你。留學生最後要留下來工作,人脈就是第一難過的關。沒有外界幫助的情況下,就要儘自己所能,建立自己的人脈,哪怕只是多認識幾個熟人都是好的。我的第一份在小學教中文的工作就是跟我爸一起讀博的韓國姐姐介紹的。在那之前我投出去多少簡歷都是打水漂。當時一個澳洲本地人朋友跟我說,沒有人脈的情況下,以四百份簡歷為標準,投出四百份,總會找得到幾個。學校這種地方更願意找知根知底的人來工作。沒有人介紹,之前又沒有任何交集,基本是很難進去的。當然最後的全職工作還是在實習學校找到的,AP人非常好,偷偷提醒我去投簡歷什麼的。續合同時也幫我爭取。跟著工作的第二年,在當時兩個頂頭上司和同事的幫助下,拿到了終身職位。在學校工作幾年以後,又把一直找工作沒結果的隊友介紹進去做志願者,因為隊友工作出色,做志願者兩個禮拜就被介紹去別的學校,像拿fast pass一樣,上午還在做志願者,下午就換了西裝去面試,第二天就去新學校上班了。那之前找不到工作蹉跎的三四年彷彿做夢一般。我相信大家來讀書,都有各自的才能,才能要被看見,要能為你帶來人生的轉變,人脈是非常必要的。不要因為在國外,就忽視建立人脈的重要性。
第六,合理安排打工時間。如果家庭條件特別好完全不需要去打工掙錢,可以直接跳過這條不用看了。大多數留學生都是一邊打工一邊上課,實習期間也不例外。我的建議是,儘量不要在實習期打工。因為實習很忙壓力也很大,本來時間就不夠,如果再打工,犧牲的就是休息時間。這樣也會影響實習的效果。我當初二期實習險些被掛也是因為這樣。本來週一到週五實習就很辛苦,我還捨不得週六週日打工的shift,帶來的結果就是整個實習期我一天沒休,而且幾乎每晚都是十二點以後才睡覺。因為時間不夠,課堂準備也不充分,直接被mentor 寫了at risk報告,然後被大學實習的負責人約談了。我當時很委屈,但是想想這也還是自己的問題。彼時打工時間已經不好再改,只能咬牙堅持自己挺過去。雖然最後還是以很好的成績結束了二期實習,但是人也快累得不成人形了。這樣做是很有風險的,因為身體一旦撐不住,實習期要請病假的話,後面還要回來補齊實習的天數。我見到的實習老師,哪怕病得再撐不住,都不肯請假,因為沒有人願意後面再接著來補實習。補天數也就罷了,如果因為捨不得少掙錢影響畢業,就更得不償失了。
最後,如果被掛了怎麼辦?
老老實實接受結果的話,基本就是延期畢業,由學校重新安排實習。當初我的一個朋友也是跟我同時段在別的學校實習,但是她選的專業方向不太對,實習的效果也不好,被掛了之後,大學跟她說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可以讓她去實習的學校,建議她先回國半年,第二年回來大學再幫她聯絡實習。這個對她來說基本上是不可能接受的選項。她出國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自己工作時攢下的積蓄,以及過來以後一邊打工一邊掙出來的。延遲畢業本身對她的經濟壓力就很大,更何況還會影響到辦永居。於是她自己去聯絡並且找到了一間實習學校,大學只需要點個頭她就可以立刻開始重新實習。但是大學的迴應是學生不可以自己找實習學校,學生自己找到的實習學校也不會被認可。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基本上就是死衚衕了。但是她一點都不慫,選擇了據理力爭。實習失敗並不完全是她的錯,mentor本身也沒盡到責任。自己去找的實習學校也是正規學校,平常也接收實習生,為什麼就不行。她每天都去大學的實習負責人那裡去爭,同時又把每一個領導的門都敲遍,對著每一個領導重複申辯,每天發郵件,到最後所有那一層的領導只要看到她就頭大,對她說,隨她去,但是如果遇到任何問題學校都不會幫她解決。最後她自己找的學校和指導老師都很nice,也得以順利畢業不必延期。今年隊友學校也有個男生實習時遇到了有點種族歧視的mentor,眼看著實習要掛,跑去跟隊友倒苦水。我教隊友把這個故事同他說,他依樣畫葫蘆,也得以重做實習,實習報告也很不錯,總算可以有好的解決。而當時跟她一同被fail的另一個男生,直接就回國了,後面也不知道怎麼樣了。
很多國內來的留學生都非常老實,遇事只會忍讓,不敢惹事。這個在有些情況下是可以保證自身安全的好做法,但是在遇到不公情況發生時,該爭要爭,不要怕,畢竟是可能影響到畢業就業的大事情。有問題說問題,有情況講情況,能為自己爭取時不要退縮。
我同事帶過一個特別差的實習生,差到我同事已經準備fail她。我們學校真的非常少會fail實習生,上一個被fail的還要追溯到我做實習時同來的一個國內的女生—— 她不肯教課,要mentor隨便給她過一下反正她一畢業就要嫁人的由此可見我同事這個實習生是有多差。然後這個女生跑到AP那裡哭哭啼啼很久,AP就來幫忙說情,跟我同事說就給她過吧反正她已經在中國找到工作不會在澳洲當老師了。我同事就勉強讓她過了。舉這個例子也是為了強調為自己爭的重要性。雖然例子裡的這個實習生應該被fail,但是她爭取了,也爭取到了可以順利畢業回國。這樣的人尚且可以爭一爭,更不用說本來就沒什麼過錯卻因為mentor或者學校不好就要fail掉實習的人。
一時間能想到的也就是上面這些了。記住來實習就要按老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要覺得反正是實習生無所謂。不管將來要不要留在澳洲,一開始的態度如果錯了,也是很容易出這樣那樣的問題的。開始做實習的人都是成年人了,要成熟點,懂得察言觀色,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心裡要稍微有點數。不確定的話就問問mentor,問問其他老師和staff。